曾智霞:古早味还是古早味吗?

早前出席新纪元大学学院的《接棒人》新书推介礼,与多位老店家一起分享茨厂街的故事,席间老友记们妙语如珠,说起那些年都在大抛笑弹,很是热闹。

分享会后半部开放让观众发问,此时问题更是五花八门,其中一位观众发问,说是从前吃老字号的味道很好,不知怎的觉得味道每况愈下,已是大不如前,希望老店家们解答问题。

这个问题,我跟《金莲记福建面》第三代传人李庆进谈过,“有人说你的福建面没有从前好吃了,你是怎么想的?”

他说,从小就站在炉前炒了几十年,手法一直没有变过,先别说是徒弟们炒的有变化,他亲手炒的都还会有熟客说不同了,有时也让他甚是无奈。

“我一直都这样炒的,配料这些都没有不同,但还是有人会说不一样了。”

前不久,刚好也到仁嘉隆采访,谈及地方上有一老酱油厂结业,区内许多粉面档都是一直用那一家酱油烹调,没了这家酱油,村民说炒菜都不对味了。

对啊,我想到的其中一个答案也在这里了,全世界最难以反驳的是“味觉记忆”,因为没有人能挂起别人的舌头,口味各异,但一直要在此时寻找旧时的味道,却真的太不容易了。

我自己在找吃写吃时,从来不写古早味,毕竟每个人心中的古早味不同,是老阿姨做出来的,就一定是传统,一定是古早味吗?却也未必。

成长环境、籍贯、家族等因素滋养造就我的口味,但不是一个标准,只是我们每个人都懂得找寻自己爱吃的,一年复一年,我们可能吃过数百碟福建面,最终自然也能吃到一碟满意的。

但是,那些年吃的,如今还会一样吗?水质、空气、原材料都不一样,又或者,我们走过千山万水,尝过珍馐百味,再回来看到眼前的这碟粉,舌头进化,或退化,尝起来自然不对味。

最近,也看着很多老字号回归,那些年铿锵有名的招牌,在结业多年后再次竖起招牌,确实令人期待的,毕竟谁都想找回那些年的某些情怀味道。

只是我想,老师傅都不在,味道自然也不同,许多老招牌在结业后,一大部分的技艺和文化也会随之消失;接棒人若无法传承到这些技艺,顶着那厚重的招牌也是徒然。

当然,如今饮食业百花齐放,什么招牌在这一波风潮中,都是一样竞争,大浪淘沙,从来能够留下来的,不一定是最好或是最聪明的,反而是最早适应环境作出变化的,放绪各种行业皆是如此。

有人说每一种行业都有门槛,你要是没有那个金刚钻,还真揽不了这个瓷器活,但人总要吃,找吃写吃我认为门槛不高,所有人都能写食评。

只是,自己找吃时还是要不断尝鲜、比较,就总会有进益,那才是乐趣所在啊!
【免责声明】

“爱生活iLifePost”网站欢迎读者/网民留言,创造友好交流空间;唯网民留言皆不代 表本网站立场。本网站有权删除任何人身攻击、鼓吹种族宗教隔阂、诽谤造谣、网络霸凌等煽动性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