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ee:自助书推荐

亲爱的边:

我总爱问你最近在看什么,因为你是我交友圈中读物最广的人。虚构、纪实、小说、散文,真是啥都看,不像我只会躲在小角落苍白地舔着文学小说。

说来惭愧,我一直都有点“读书人”自以为是的包袱,文学经典看得多,却深深地看不起畅销的自助书(Self Help)。中学时期,我的学伴们疯狂地奔向格拉德威尔和柯维,我当时是不屑地继续读我的余华和村上春树的。

当时对自助书避而远之,是出于一种恐惧。大伙一窝蜂地冲去买《引爆点》、《眨眼之间》,我的群众心理警钟响起,自然反应是猛踩刹车,后续是对这类书籍产生深刻的怀疑,决定一切谨慎处理。

我惶恐地看着身边的人把这类书目奉为经典,讨厌当时交友圈的对话动不动就牵扯上书中的个案分析。更厌烦的是,话题聊到最后,总有个爱出风头的家伙引用书中理论,以一概全。

我还因此和小梅吵过嘴,对她大吼说我不要励志人生的故事和古怪的心灵鸡汤文。我觉得依赖自称心灵完满的成功人士,去告诉自己人生的意义为何是很吊诡的一件事。我说,请不要教导我怎么思考、思考什么、用什么情绪和态度去过我的日常。

碎念至此,我其实想要告诉你,我最近因为慧怡的大力推荐,看了克利尔的《原子习惯》和杜希格《习惯的力量》这两本自助书,然后出现了不一样的想法。这两本书引用了行为科学的学术成果,尤其是神经内科的知识,解释了人是如何形成习惯并依据习惯行为。

以前我们上营养课,学消化系统如何运作、食物养分如何在人体转化成能量,从此懂得选择对身体有益的食物,规律饮食、维持健康。我们从生物课中认识生殖系统和器官,因此知道人是如何生育,也开始懂得避孕和保护自己的身体。但为什么没人教我们什么是基底核、海马体、杏仁核,丘脑和下丘脑啊?如果我早些知道大脑是如何运作,包括如何形成习惯,我就不用总是自责又懊恼,觉得自己是个自制能力和个人意志不足的人。

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士有一句名言:“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我因为阅读了《原子习惯》、《习惯的力量》才知道习惯原来可以改变,只要你知道它运作的原理。我仿佛被解放了一样,你是不是也要看看?

【免责声明】

“爱生活iLifePost”网站欢迎读者/网民留言,创造友好交流空间;唯网民留言皆不代 表本网站立场。本网站有权删除任何人身攻击、鼓吹种族宗教隔阂、诽谤造谣、网络霸凌等煽动性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