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的“祸根”不仅是因为烟酒
这3种食物再喜欢吃也要忍忍

00每年5月25日,被定为“世界预防中风日”,这亦表现出预防中风的重要性。中风,已成为中老年人健康的主要威胁,特别是45岁以上的人。

中风是由于脑细胞损伤和死亡,影响大脑正常的生理功能,如神经,运动和语言。以中国为例,数据显示,平均每21秒会有一人死于中风,是中风高发的国家。

导致中风的原因有很多,特别是吸烟和饮酒,不容忽视!
为什么烟酒会导致中风?
长期吸烟,会产生一氧化碳,尼古丁和其他物质,进入血管后会促进血小板聚集,使肾上腺素释放大量的儿茶酚胺,导致血压升高,血管痉挛,诱发中风。

而过量饮酒不但会增加冠心病、糖尿病、肝癌和缺血性中风的风险。有研究证明,大量饮酒还会使中风的风险增加10-20倍。

烟酒确实是中风的危险因素之一,但对许多人来说,不吸烟不饮酒也会导致中风。这就与饮食密不可分,人每天都需要吃饭,不健康的饮食是中风的根本原因。

3种食物,是中风“祸根”

1、反式脂肪酸
蛋糕和饼干是许多人家中常备的小点心。
01但是,这类食物中含糖量过高,并且还含有大量反式脂肪酸,容易造成肥胖症,糖尿病等。
经常食用这类食物,会引起血脂升高,增加血管疾病斑块的沉积,引起动脉硬化,并诱发中风的发生。

2、高盐食物
高盐食物中,如培根,腊肠中都含有大量的脂肪,盐的含量也不容小觑,是引发中风不容忽视的危险因素之一。
02研究发现,肥胖者患中风的风险较高,动脉硬化几率也会增加。
在加工食品中,过量摄入盐分会使血压升高,且大量亚硝酸盐会破坏血管内壁,使血管壁狭窄,增加血栓形成。

3、重口味食物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在味觉功能上也在不断下降,常会偏爱一些重口味食物。
如烧烤、火锅这些食物,味道辛辣刺激,容易引起神经兴奋,血压迅速升高和心跳加快,更容易导致血管堵塞。
03另外,烧烤中还含有致癌物质,破坏了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促进了甘油三酯等物质的增加,增加了中风的机会。

预防中风,把控好这个数值
除了以上因素,抗中风,我们必须控制一个指标:高血压。高血压是中风的危险因素,甚至有人把高血压认定为中风的“核心”。

预防中风,必须控制血压值,一旦血压升高,血压波动,就容易造成血管损伤,诱发中风。

中风的5个预警信号
一旦出现这5种表现,十有八九是中风的前兆,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1、短暂性黑蒙或短暂的视物模糊,即突然出现眼前发黑,看不见东西,数秒钟或数分钟即恢复,多在1小时内自行恢复;
042、哈欠连绵、疲倦无神,若大脑动脉狭窄逐渐加重,呼吸中枢缺氧时,会表现为不自觉的连续哈欠、疲乏无力;

3、短暂的口齿不清或流涎症状,平时说话正常的人,突然说话不利索、流口水;

4、持物不稳、偏侧麻瘫,一侧的肢体感觉异常、手脚不灵活、力量减小,不能稳定抓握。抑或是脸部不对称,出现单侧脸歪,下垂的表现;

5、突发的头疼不止,中风前的头疼一般十分严重,常常伴有血压升高,可用“头疼欲裂”来形容。

突发中风,牢记5步急救法
一旦出现以上5种表现,警惕脑梗,牢记以下急救常识:
(1)记住中风发作的时间,黄金治疗时间是3小时以内。
(2)立即拨打999紧急电话号码,不要犹豫。
(3)平稳放置患者,平躺下,肩膀和头部略微抬起,头部转向一侧。
(4)松开领口和袖口,确保患者呼吸顺畅。
(5)不要移动病人,保持冷静,不要大喊,等待医生抢救。

防中风,做好两件事
第一件事:补充营养
1、补充槲皮素
槲皮素是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的重要元素,对人体有降血压、血脂、增强血管抵抗力的作用,经常食用有助于扩张动脉,预防心梗、脑梗等血管病。
增加摄入槲皮素,可以显著抑制恶性细胞生长,起到防血栓、平衡血管环境,预防慢性疾病的作用,因此生活中一定要注意补充。
06食物来源:山月莓是槲皮素的主要来源,有研究表明,山月莓中槲皮素的含量高达68%,每天温水泡服6-8粒,即可满足身体对槲皮素的需求。

2、补充镁
美国教授有一项近45年的研究,表明人体每天吸收100毫克镁,可使中风发生率降低10%。
镁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也是生命活动所需的微量元素。这种物质可以调节神经,预防高胆固醇,高血压和其他疾病,有一定预防中风的作用。
07食物来源:海藻,豆类,蔬菜,谷物等。

3、补充钾
低钠和高钾食物对心脑血管疾病最有益。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日摄入的钾摄入量为3510毫克。
《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研究得出,每天摄入足够的钾,可以预防高血压,冠心病和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08食物来源:香蕉、马铃薯、菠菜和其他食物。

第二件事:按压养生穴
1、按摩耳垂
按摩耳垂后面的凹陷处,坚持按摩,每天2-3次,每次3-5分钟。这样做有调理血压,降低血脂,预防中风的作用。

2、按摩风池穴
风池穴是人体重要的穴位之一,也是颈部和脑部链接的主要位置。
09经常的按摩,轻柔可促进血液的循环,有清脑提神,预防中风引起的口角歪斜的功效。

转载自华人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