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疫情下
精神健康不容忽视

疫情下不少人面对生活转变,例如在家工作,甚至失业,形成重大压力。
疫情下不少人面对生活转变,例如在家工作,甚至失业,形成重大压力。

 

疫情持续至今有一年半,不少人情绪受困扰和出现精神健康问题。
疫情持续至今有一年半,不少人情绪受困扰和出现精神健康问题。

自疫情爆发以来,社会迎来巨大变化,例如转为在家工作、经济转差导致失业、停学、不能外出以及疫情带来的不安,令不少人承受重大压力,精神健康出现问题。精神科专家表示,疫情发生大半年,常见的精神健康问题主要有适应障碍(Adjustment Disorder)、焦虑症和抑郁症等等。

一个人患上适应障碍,是由于遇到超出正常预期的重大打击或转变,导致出现精神健康的不良反应,例如精神绷紧、心跳加快、呼吸不畅顺、出汗、小便频繁、腹泻、食欲不振和失眠等征状。一般而言,当事件过去或随时间流逝,病征便会消散,自然康复。

焦虑症、抑郁症 同时患上

焦虑症和抑郁症也是疫情期间常见的精神问题。焦虑症和抑郁症的病征,有机会一并出现,若两种病征出现的比例大致相若,而病情不太严重,则可能是患上了混合性焦虑与抑郁障碍(Mixed Anxiety and Depressive Disorder)。

焦虑症和抑郁症的病征与适应障碍相似,因此在初期较难分辨。但一般而言,焦虑症和抑郁症患者的精神问题较为严重,例如无故紧张不安、精神不振、对事物失去意欲、想法悲观、甚至有自杀念头,严重患者更可能产生幻觉、妄想等思觉失调的征状。

专家指出适应障碍跟焦虑症和抑郁症的最大分别,主要是情绪困扰的持续时间较短,病征也相对较轻,而且病征会在突发问题和压力解决后自然消失,不会继续“钻牛角尖”;惟需注意适应障碍也有机会恶化成焦虑症和抑郁症,因此患者和其亲友不容忽视。

焦虑症和抑郁症患者想法较为悲观,甚至可能出现自杀念头。
焦虑症和抑郁症患者想法较为悲观,甚至可能出现自杀念头。

情绪困扰 求诊协助

很多人不清楚情绪受困扰是否需要求诊,专家指出大家都会遇到困难,因此情绪有高低起伏是正常现象。可是若持续时间过长、影响到日常生活,或患者出现幻觉、妄想等严重病征,便应立即求诊。

精神科专科医生会视乎病人的情况和相关征状,来判断其精神问题的严重程度。在治疗过程中,除药物外,会尝试了解患者的担忧,为其消除不合理的想法。此外也会作出生活上的指示,引导患者积极适应转变,以及透过运动及其他方法减压。

药物治疗方面,对于一般患者而言,医生会按需要处方抗抑郁药、安眠药等,以帮助病人入睡,减少因失眠而带来的情绪困扰和压力,以及改善情绪。

精神科专科医生在治疗时,会尝试引导患者积极适应转变。
精神科专科医生在治疗时,会尝试引导患者积极适应转变。

亲友聆听患者心声

如果亲人或朋友出现情绪困扰或相关的精神问题病征,专家建议亲友最重要是聆听患者的心声。

首先,我们应担当一位好的聆听者,让患者说出他的心事,期间我们要专注聆听,适当地作出反应和回应,但不应给予太多意见、批评与指责或与患者辩论,否则反而会令患者反感,不愿说出心事,最终无法解决情绪问题。

其次,亲友也应多陪伴患者,避免患者独处而胡思乱想,甚至出现轻生的念头。亲友应了解患者精神问题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例如会否影响日常生活,有没有失眠,能否专心工作、有没有失去食欲而消瘦,以及不寻常的举动,例如突然购买大量炭回家、赠送珍贵的财物予亲友等,如有发现应尽快寻求专业人士协助。

亲友应多陪伴情绪困扰或出现精神健康病征的患者,并聆听他们的心声。
亲友应多陪伴情绪困扰或出现精神健康病征的患者,并聆听他们的心声。

康复者害怕被标签

新冠肺炎康复者更是出现精神健康问题的高风险群组之一,研究发现不少康复者都出现创伤后压力症候群。部分病人在治疗过程中长期困于医院深切治疗病房,不见天日,容易胡思乱想,加上康复过后重投社会,可能受到其他人冷眼和歧视,形成巨大心理压力。他们情绪受困扰、发噩梦、重复回忆痛苦的经历、长时间活在心理阴霾之中,最终需要相关的治疗。

专家建议新冠肺炎康复者多与亲友沟通,打开心扉,有需要时可向专业人士求助。

新冠肺炎康复者重投社会或有机会被歧视,造成巨大心理压力。
新冠肺炎康复者重投社会或有机会被歧视,造成巨大心理压力。

【免责声明】
“爱生活iLifePost”网站欢迎读者/网民留言,创造友好交流空间;唯网民留言皆不代表本网站立场。本网站有权删除任何人身攻击、鼓吹种族宗教隔阂、诽谤造谣、网络霸凌等煽动性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