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不生病,一得病就是大病
这是真的吗?

001有没有看过一些人长期不病,一病就是大病,其实这个中是有原因的。
某些癌症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不太感冒的人会增加癌症的风险,但对此需要正确解读。比如对于癌症发病来说,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年龄。而对于感冒来说,最容易感冒的是什么样的人群呢?应该是小孩子,然后会把感冒病毒从幼儿园、学校带回来,传给父母。所以,如果不考虑年龄的因素,比较的是不太接触小孩的高龄癌症患者和本来就不容易发生癌症、但容易传染感冒的青年父母,就很容易得出“不太感冒容易得癌症”这样的错误结论。

很显然,经常生小病,不见得就可以减少癌症风险。如果靠故意感冒来预防癌症,那是不靠谱的。

长期不生病的人,如果一生病,那就是大病。这是不是真的呢?

002一、确实有这种现象,但应该属于个案
首先,小病、大病这样的说法太笼统,比如说流感,有人得了流感扛几天就没事了,但是也有人死于流感,到底这流感是小病还是大病?
如果我们用感冒代表小病,用癌症代表大病,那确实有人一年感冒不到一次,结果一体检就查出癌症。

不仅是吃瓜群众有这个感觉,连专业人士也有这种说法。比如早在1983年,就有论文称:如果10年来平均每年感冒不到一次,那得癌症的风险,就是每年感冒一次以上的人的6倍!
我们且称这个研究为“6倍研究”。增加6倍的癌症风险,确实很恐怖。大家知道吸烟致癌,但是吸烟整体上也只是把肺癌的风险增加到7倍。

但是这个“6倍研究”的结果是否可信呢?
在这个“6倍研究”里,考察的癌症患者一半以上都是黑色素瘤。大家知道,黑色素瘤的一个致癌因素是紫外线照射,所以,如果是一个热爱户外运动的人,经过锻炼,身体素质会比较好,确实不容易感冒,但是如果对紫外的防护不力,确实会增加黑色素瘤的风险。
所以,即便看到的现象是真实的,解读必须谨慎。

003二、 对流行病学的数据,需要谨慎解读
流行病学的数据,解读非常重要,即便数据能显示出相关性,也不能解读为因果关系。比如上述的“6倍研究”,其实真正的致癌因素是紫外线,并不是“长期不太感冒”,如果根据所看到的结果而做出“长期不太感冒导致癌症”这样的结论,就是错误的。

要做一个严谨的流行病调查,在研究的设计上必须有很多讲究。

为了搞清楚感冒和癌症是否有相关性,有人早就认真做了一个调查,比较癌症患者和非癌症患者在过去10年中的感冒状况。癌症患者包括各种癌症,非癌症患者则是有两类,一类是有严重疾病的患者,还有一类是有轻微慢性病的人,比如说静脉曲张。

结果呢?如果看不同人群里每年感冒不到一次的人的比例,癌症患者确实稍微高一点,有41.7%,而非癌症患者有33.5%。但是,这个差别在统计学上并没有显著区别。

004三、我们如何应对?
很显然,如果靠故意感冒来预防癌症,那是不靠谱的。这里其实还涉及到统计学上一个大家不太注意到的概念:即便“不感冒”跟得癌症有相关性,也不能推导出“感冒”跟不得癌症也会有相关性。

可以这样理解:敌人是我们的敌人,但是敌人的敌人,却不一定是我们的朋友。

感冒病毒和癌细胞,都需要免疫系统来对付,但是具体的操盘手却不是同样的免疫细胞。
如果说得癌症有一定的随机性,那要通过对感冒病毒引发的免疫反应来识别癌细胞,也同样有很大的随机性。

比较原始的癌症免疫治疗,就是通过细菌、病毒的感染,来激活免疫系统,但实际操作起来效果并不好。不但治疗效果不好,细菌、病毒导致的症状也无法完全掌控,所以根本无法成为正式的治疗。

而且如果因为细菌、病毒感染,导致长期的慢性炎症,目前认为反而可能导致癌症的发生。
不过,某种程度上,只要我们不被感冒、流感打倒,感冒确实能起到训练人体免疫系统的作用。

转载自华人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