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傅 96:
传统手艺制腐皮 越简单越考心力

经验老道的吴浚杰制作腐竹技巧熟练,制作的腐竹皮细薄又大小适中。
经验老道的吴浚杰制作腐竹技巧熟练,制作的腐竹皮细薄又大小适中。

腐竹,又称作腐皮,是客家传统食品之一,也是平常老百姓常见的食材。这种豆制品口感独特,又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营养成分,而且价格实惠,因此广受人们的青睐。

但,随着工业快速发展,现代食品加工业充斥市场,导致传统制作腐竹业明显大受冲击,这门古老的行当也就此式微。

来自怡保的吴浚杰披露,制作腐竹这门老行业当是祖传事业,他可谓是来自“腐竹世家”的传人,因为不仅仅是父母从事这行当,其家人和亲戚大多数也从事这一行。

腐竹,可谓是营养丰富又便宜的家庭食品。除了华人,友族同胞也喜欢吃腐竹,尤其它具有独特的口感和风味,而且不论是荤、素、烧、炒、熬汤或油炸,各种烹饪方式皆宜。

他自小跟随父亲学习制作腐竹,对于童年的记忆都是在腐竹制作坊里工作,也见证着这门腐竹生产业的兴衰。

架子上晾晒的腐竹散发着淡淡的豆香味。
架子上晾晒的腐竹散发着淡淡的豆香味。

村民赖以养家糊口

以前在新村的上一代人,多数都靠腐竹制作来养家糊口,在最高峰时期,村里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村民从事腐竹制作,并赖以为生。当时的腐竹产品还远销至海外市场,特别是港澳、美加等国家,并在海外食品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三十多年前很多村民都是以家庭式来经营腐竹制作,一个村里10多户家庭,至少就有两、三户家庭是从事腐竹制作,甚至是招来邻居或亲朋戚友来帮忙打工,现在很多都已经结束营业,这种情景已经消失了。”

本地制作的腐竹品质优良,享誉海外,不单单给村民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也给他们带来丰富的收益,大大改善村民的生活品质和水准。

然而,随着社会迅速发展,尤其迈入90年代后,由于新村的腐竹制作行业缺乏转型机制,导致腐竹业的脚步开始渐渐放缓,后来也因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加上食品卫生和环保条件的政策逐步收紧,使得腐竹制作这门传统的行业日渐式微。

此外,越来越少年轻人愿意从事这门传统行业,而老一辈的师傅则越来越多已退休,年轻人无意接手而加速将这门传统行业推至淘汰边缘。

“其实这种豆制品的营养价值很高,是现代人追求养生健康的食品,如果有年轻一代接手,将这老行业转型,跟上时代步伐做出调整,比如采用机器化方式经营,以及重新包装,相信可以开拓更大的市场。”

切条状后的炸腐竹,即可当零嘴又可当桌上菜。
切条状后的炸腐竹,即可当零嘴又可当桌上菜。

长时间高温下工作

吴浚杰坦言,制作腐竹看似简单、轻松,但其中的辛苦和辛酸没人晓得。腐竹制作业最难、最苦的并不是工作量大,而是必须长时间在高温的空间里工作,尤其是烘干腐竹皮的过程,他就必须在炉灶旁工作,每天至少12小时,而且每次一启动炉灶,就要时时刻刻看守着,以免过程中有任何闪失或疏忽,否则就会影响品质和产量,但同时身上的汗水就流不停,身心疲惫难受。

“我们每天都要工作至少12小时,就是从一大清早5时,天还没亮就开始工作,直到晚上6时才放工,回家时已经是筋疲力尽,隔天又是重复一样的生活,一年365天,天天就在炎热的气温及豆浆味度过,这样枯燥的工作,已经没有年轻人愿意做了。”

薄如纸张的片状腐竹。
薄如纸张的片状腐竹。

制作过程是技术活

提及制作腐竹的工序时,他透露,制作腐竹是一门技术活,越薄的腐竹越难拿捏,反而较厚的腐竹比较容易把握。一般腐竹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条状的腐竹,另一种则是制成片状,薄如纸张。

他说,制作腐竹过程中,最先取出的是腐竹皮,通常是用来包裹馅料,接下来出炉的就是腐竹,这样的腐竹味道更香郁。

他接着解释说,制作腐竹最关键的一环就是选择黄豆,因为黄豆是主要原料,必须通过筛选清除一些劣质的黄豆、杂质及砂石等,纯净的原料才能保持品质的好坏。

接着把黄豆放进大桶里,用清水浸泡至少6小时以上,直到黄豆变得松软才能磨成浆。他强调,在磨时加水必须均匀,才能磨出更加细嫩的豆浆。

将豆浆过滤后,倒入大锅里,先用武火煮沸,然后再温火保温,避免炉火温度过高,导致水沸溢出,因为腐竹主要是靠沸水的蒸汽,凝结在豆浆表面的薄膜制成。

他补充说,在等待豆浆结膜的过程,需要不时检查火势及豆浆的情况,并取走豆浆表面的白泡沫。待豆浆表面出现一层薄膜时,即用筷子沿着大锅旁挑起,等待风干或采用机器烘干即可,最后即可进行包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