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傅15:
朱友春 三轮车工匠
逆势而行的老路

朱友春从事维修及制造三轮车20多年,手艺精湛。
朱友春从事维修及制造三轮车20多年,手艺精湛。

五十年代的老槟城,大街小巷处处可见三轮车,尤其经营买卖生意的流动小贩,包括卖蔬菜或各种美味小食,三轮车更是非常重要的谋生工具。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人口骤减,三轮车小贩的生计备受打击而纷纷转行,现今三轮车多数改造为观光用途。

现年59岁的朱友春在槟城大顺街经营维修及制造三轮车已有20多个年头,他也是三轮车制作及维修老店号“合发”第四代继承人。“合发”这老字号是曾祖父所创,其中含义也无从考察,惟屈指一算,老字号至少有80年历史。

原来朱友春在某钢铁厂打工,但总是发生不少小意外,后来工厂遭遇镕铁炉爆炸事故,工作的风险极高,后来在父亲的劝告下辞去工作,回家接管祖业,随父亲学习维修及制造三轮车技术。

屋租法令 三轮车没落的源头

这一做即20多年过去了,朱友春也见证了这行当的兴衰。他直言,三轮车这行业被时代淘汰主要的原因,并不是金融大风暴,而是槟州政府实施屋租统制法令被废除。

他解释说,当年自从屋租统制法令废除后,许多屋主趁机随意调整租金,导致租户承受不了沉重的负担而纷纷变迁,所以大量的人口外流,三轮车业也深受打击。

“以前这里人多,交通还没现在那么发达,大家要出门、要去巴刹买菜、要载货等,都得依靠三轮车,尤其每天早上很多家庭主妇都乘搭三轮车到巴刹买菜,那时候处处可见三轮车和三轮车夫。但废除屋租统制法令,租金高涨,很多人都搬走了,人越来越少,生意自然也越来越差。”

他忆述,以前不少小贩都会以三轮车载着满满的货物或蔬果,到大街小巷去叫卖来养家糊口,因此维修三轮车这行业也非常吃香,而如今这行业已远远大不如前了,就连价格较低的二手三轮车也长年搁置着,无人问津。

他继续侃侃而谈,在五六十年代,槟城还有数十间制作及维修三轮车店,后来相续倒闭或改行,如今槟城也就仅存他这家老字号了。

除此,小贩中心及各式各样餐厅的崛起,也将三轮车小贩再次推向淘汰边缘。

他坦言,以前满街都是三轮车小贩,他的生意额也比较可观,后来政府规划了固定的地点为小贩中心,以及各种餐厅的盛行,订做三轮车的订单骤减,甚至一年半载都没有一单。

耗时耗力 却难以赚钱

朱友春说,三轮车基本上可分为三大类,包括载客的三轮车、载货的三轮车,以及越来越罕见的人力拉车。他希望政府在积极推广古迹保护及旅游业的同时,也能正视三轮车业所面对的困境,同时给予资助,以便制造三轮车这样的手工艺可以继续传承下去。

他透露,现今大多数的三轮车夫都是租借三轮车,但他们的收入却是非常有限,甚至也会面临零收入的时候,因此他们都无力承担维修费,更别说要为三轮车翻新、装置或油漆。

“现在的三轮车多数是非常简陋的,大雨伞、车垫或车身脱漆等问题,他们(三轮车夫)收入低又不稳定,有时候一天都没有一分钱收入,哪里还有钱装修他们的三轮车?”

提及制作过程时,他说,目前没有助手,全靠他一双手工作,因此要制作一辆三轮车,需要至少一个多月时间,过程繁缛。但相比父亲的那个年代,机器并不发达,纯手工制作的年代已经轻松多了。

现今的三轮车多数改为接载游客观光用途。
现今的三轮车多数改为接载游客观光用途。

只身撑店 为老顾客而活

回想起和父亲的时光,他娓娓道来,在七、八十年代期间,三轮车的数量已经开始明显减低,为维持生计,父亲只好兼做烧焊工作,甚至更换摩哆车轮胎工作。

“当时除了家人,还有两名工人,为了增加收入,只要有人需要补摩哆车轮胎,或抛锚在路边,我们都会去做,不能只在店里等客人上门。”

多年前,年事已高的父亲将老店交给他打理,平日都靠店里唯一的老员工帮忙,后来老员工也退休了,店里就剩他一人“单打独斗”埋头苦干。

为此,曾有人向他提议,并将在旅游景点区的店铺出租给他,但他考虑人手不足及其他种种因素,尤其对老顾客造成不方便,所以打消变迁的念头。

“虽然是旅游区,租金低,但时间和经营方式等原因,特别是老顾客要是从此不上门或找不到,那还是不要搬比较好。多做一点,一样可以维持生活。”

 务实的朱友春还是选择默默坚守老店,也从不轻易言休。

朱友春制作的三轮车美观实用。
朱友春制作的三轮车美观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