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峇拉煎是马来传统特色调味料,风味浓郁,辛辣开胃。峇拉煎不仅是友族同胞喜爱的酱料,它也广受华人青睐。在槟城浮罗勿洞渔村里,甚至有一对华裔兄弟靠着祖传制作峇拉煎技艺,养活三代人。
槟城浮罗勿洞的“骆金和峇拉煎厂”伫立在这小渔村里逾半世纪,该厂出产的“老翁商标”传统手工峇拉煎,是家户喻晓的老字号,更是驰名国际的槟城特产。
“骆金和峇拉煎厂”东主骆荣裕披露,这门传统手工峇拉煎行业是他们骆氏祖传三代的祖业,至今他们依然坚持采用新鲜幼虾充作原料,这样才能保持上等的品质。
他说,峇拉煎可谓是亚洲美食不可或缺的佐料,峇拉煎独特的风味至今依然难以被其他食材所取代,各族都一样喜爱峇拉煎独特的风味。
他庆幸峇拉煎至今仍在市场上还占有一席之地,否则这门传统手工老行业,早已被时代的变换下淘汰了。
提及这门祖传的老行业时,他娓娓道出,目前该厂由他们三兄弟接手经营,即他和弟弟荣成和荣吉,三兄弟一条心分工合作打理厂里一切大小事务,包括挑选新鲜的幼虾、制作及清理工作、包装出售等,目前还有侄子们也开始投入制作峇拉煎的工作,大家齐心协力将业务搞好。

坚持原料新鲜度
骆荣裕说,其祖父创办的“骆金和传统手工峇拉煎厂”制作的峇拉煎扬名亚洲逾60年,除了供应本地市场,也销售至海外,包括新加坡、香港、荷兰及澳洲等国际市场,都有固定的订单。
他透露,多年以来,他们非常讲究的就是原料的新鲜度,所以他们都坚持采用新鲜的幼虾制作峇拉煎。通常所采用的幼虾都是本地鲜虾,如果数量或素质不理想,则会向吉打、霹雳或登嘉楼鱼行采购鲜虾。
“制作峇拉煎主要的原料就是幼虾,所以幼虾一定要采用最鲜美的,制作峇拉煎的比率是90%的幼虾,并加入10%的盐,比率一定要拿捏精准,不能过多或过少,不然就会破坏峇拉煎的素质。”

他继续说,幼虾基本上分为三大等级,分别是A、B和C等级,还有白、黄、红和黑色的幼虾,而他们只采购A等级的幼虾,其他等级的幼虾,即使价格便宜也不买,因为品质不一样。
他说,制作峇拉煎过程繁缛,从幼虾加盐腌制后,必须搁置在艳阳下晒三至四小时,然后再进行绞碎工作,接下来才搁置一旁任其发酵,这样的工序必须重复至少三至四次。
此外,一般峇拉煎需要4个月左右才能完成制作,即从搅拌和发酵之后,还要反复曝晒数次,经过这长达三、四个月的工序后,发酵的时间越久,味道才能更香浓,最后完全自然晒干后再通过机器碾压成砖块形状,才进行包装。
他强调,原料品质好,产品的素质才会好,发酵出来的味道才有最正宗浓郁的香气,而且天然的色泽才会呈现出来;一旦遇上雨季则会严重拖延峇拉煎的产期。

不勉強下一代接班
骆荣裕说,虽然科技发达,很多厂家都已机械化,但他们还是坚持手工制作峇拉煎,只是在压制和包装的部分才通过机器,其余所有工作都不采用机器制造,以免失去正宗峇拉煎的原味。
他也透露,他们所制作的峇拉煎坚持不加任何色素和防腐剂,惟打开过后冷藏在冰箱内,保鲜期可以维持一年半载都不成问题。
“生意要做得久、做得稳定,我们就必须保持最好的品质,才会得到顾客的信赖。如果渔获不足,就少做一点,我们坚决不用劣质的幼虾,或印尼供应的幼虾和进口的原料,因为新鲜度不理想。”
提及目前所面对问题时,他坦言,由于原料成本调整20%,导致生产成本也随之提高,因此他们无奈调涨价格求存。
他举例,500克装的峇拉煎原本售价是4令吉50仙,原料价格暴涨后,他们还是坚持不采用价格廉宜的次等原料,所以经过商议后决定调涨1令吉,以减轻成本的重担。
另外,他直言他们三兄弟也年事已高,而制作峇拉煎这门传统行业主要还是依靠人力,他们都明白坚守这老行业的艰辛,因此他们坚持做到大家不能做了,再作打算,并不会勉强下一代一定要继承下去,毕竟利润微薄,工作辛苦,相比之下,外面还有其他更好的选择。
↓↓↓↓↓ ↓↓↓↓↓
更多《生活奇人》看这里
生活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