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些人看电影或电视剧时,往往感动地在荧幕前流眼泪,而有些人则表现得相对冷静,不得不好奇人类在面对同样事情时,为何会作出截然不同的反应。日本媒体《Otonanswer》就访问到精神科医师清水圣童,请他从心理学角度,解释两者之间情绪机制的差异。
容易哭的人和不易哭的人有什么差别?
1.神经生理学的差异
大脑活动影响了我们的情绪反应,容易流泪的人,大脑中负责产生情绪反应的杏仁核通常较为活跃,表现出较为敏感的特质,所以容易受到戏剧情节刺激而流泪。
而不易哭泣的人大脑前额叶皮质活跃,抑制住杏仁核的情绪反应,因此就算受到感动,也能忍住想哭的冲动。
2.性格与思考模式的差异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同理心强的人更容易对情绪场景产生反应,故事中的人物令他们感同身受,为其掉下眼泪也就不足为奇了。
相反的,倾向于用逻辑思考看待事物的人,习惯保持一种客观的距离,即使在面对感性的情境时,也较不容易受到情绪牵动。
3.过去经验与文化背景的差异
过去曾遭受到的经验会影响我们未来面对类似事件的反应,例如曾经感受到某种痛苦,看到同样的情况发生时,痛苦情绪往往会被触发。
此外,一个人身处的文化背景也会影响我们的情绪表现,研究显示,在个人主义兴盛的国家,人们将哭泣视为自然而然的事情,但像是拥有集体主义特征的日本,压抑情绪则被视为一种美德,许多人可能从小到大都警惕着自己不轻易流眼泪。
难以受到感动的人,是否有心理上的隐忧呢?
清水医师表示,如果看到感人的场面却没有哭的话,可能是因为哭不出来,也有可能是因为感受不到情绪,主要可以分成四种情况:
1.习惯强行抑制住情绪
有些人会有在心理上压抑情绪的倾向,特别是孩子在童年时期如果被灌输“哭泣是可耻的”或“不应该展露自己的情绪”等价值观,自然而然就会养成不哭的习惯。
2.述情障碍:无法表达出自己的感觉
“述情障碍”目前在精神医学上被分类为一种人格特质,述情障碍者无法正确辨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没有感受,而是无法透过言语说出来,或者做出哭泣的行为,因此有时会被周遭的人误解为性格冷漠。

3.精神疾病相关症状
精神疾病将会影响大脑情绪感知,患有忧郁症、躁郁症、创伤后压力症候群(PTSD)等精神疾病的人,或者额颞叶失智症、帕金森氏症等神经退化性疾病的患者,看到感伤或是感动的场面也不一定会流眼泪。特别是在忧郁症的情况下,“感觉不到喜怒哀乐”或“哭不出来”是常见的症状。
4.荷尔蒙平衡的影响
荷尔蒙分泌会影响神经系统,例如压力荷尔蒙“皮质醇”如果过高,情绪控制上会出现困难,又或者男性荷尔蒙“睾固酮”浓度较高的人,也有不容易哭泣的倾向。
在公共场合哭有点尴尬,该怎么调整情绪?
哭泣虽然是自然反应,无须感到羞耻,但有些人可能担心会影响到别人,或者想在外面维持形象,清水医师就分享几个小撇步,避免眼泪失控。

1.练习调整呼吸
当觉得情绪上来、快要哭出来的时候,可以试着深呼吸,长且深的呼吸能帮助启动副交感神经系统,平息激动的情绪。
2.转移对事件的注意力
看到令人感动的场景时,可以提醒自己“这只是电影导演安排的一部分”,有意识地用客观的视角让自己从情绪中抽离,或者尝试转移注意力,思考一些日常琐事,例如:“等下要去吃什么?”。
3.按压穴位来放松心情
中国医学认为按压人体穴位能安抚起伏的心情,如果感觉到想哭的冲动时,推荐按压手背上的合谷穴、以及鼻子下方的人中穴几秒钟,或者用双手食指画圈按摩鼻翼两旁的巨髎穴,也可以试试拉耳垂。
4.养成写下感受的习惯
透过日记或随手笔记写下内心感受,将情绪用文字语言抒发出来,有助于察觉进而控制它们。
5.抽出时间好好哭一场
比起控制自己不哭,不妨从允许自己哭开始练习,如果我们特意给自己一段时间哭泣,释放出内心情绪,在别人面前崩溃的机会就会减少,选一部感人电影好好哭一场之后,你可能发现内心变得更坚强。
6.向专业机构求助
如果你觉得情绪已经影响了自己的生活,请不要犹豫前往心理谘商所或身心科,专业人士可能会引导你用认知行为疗法(CBT)等方式帮助控制情绪。
特别要注意的是,如果你发现感受到的情绪明显比以前少,哭不出来、做什么都提不起劲,可能是你的大脑生病了,建议就医检查是否为忧郁症、躁郁症等精神疾病,并进一步接受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