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字
字

圣诞节习俗 圣诞老人真有其人

1. 圣诞树

圣诞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欧洲古代的冬季庆祝活动,特别是在日耳曼和凯尔特文化中。那时,人们相信常青树具有神秘力量,能够驱除邪灵和厄运,因此在冬至时用它们装饰家园,象征生命的延续与重生。这种习俗还与庆祝冬至有关,冬至标志着最短的一天结束,阳光即将回归,常青树成为希望和光明的象征。

到了中世纪,这种传统逐渐融入了基督教文化。16世纪的德国,被认为是现代圣诞树习俗的发源地。相传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在冬夜散步时,看到星光透过松树枝叶闪耀的景象深受感动,他将这种景象带回家,并在树上点燃蜡烛,象征天上的星光。自此,圣诞树成为基督教庆祝活动中的重要元素。

马丁·路德在冬夜散步时,惊喜地看到星光透过松树枝叶闪耀的景象,于是便把松树带回家,在树枝上点蜡烛,复刻他那一刻看到的感动。

最初,圣诞树只在德国和周边地区流行,后来通过移民和文化交流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和美洲。在19世纪的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和她的丈夫阿尔伯特亲王推广了装饰圣诞树的习俗,使其迅速成为英国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在美国,移民也带来了这一传统,并逐渐发展为今天盛行的圣诞节标志。

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为了推广德国的圣诞习俗,于是让《伦敦新闻》刊登了一张英国皇室家庭欢庆圣诞节的素描,这一举动迅速掀起英国各阶层对圣诞节的热衷及效仿。

如今,圣诞树不仅是节日装饰的一部分,更承载了团聚、希望和节日欢庆的文化意义。从早期的常青树枝到如今缤纷多彩的装饰圣诞树,这一传统不断演变,却始终散发着温暖与欢乐的节日氛围。

2. 圣诞老人

圣诞老人的故事可以追溯到公元4世纪的一位真实历史人物——圣尼古拉(Saint Nicholas)。圣尼古拉是小亚细亚(今土耳其地区)的一位主教,以他的慷慨和善行著称。他经常悄悄帮助有需要的人,特别是为贫困家庭送去食物和礼物。据传,他曾将金币偷偷放入一户穷人家晾晒的袜子中,这便成为圣诞袜传统的起源之一。

圣尼古拉斯与圣诞老人为孩子们送礼物,1910年德国剪贴画作品。

随着圣尼古拉的事迹广为流传,他被尊为孩子和水手的守护圣人。12月6日——圣尼古拉节,成为许多欧洲国家的重要庆祝日,人们会在这一天为孩子送上小礼物。

到了16世纪的宗教改革时期,圣尼古拉的传统在一些地区被重新塑造。例如,荷兰人称他为“圣尼古拉斯”(Sinterklaas),这也是“Santa Claus”(圣诞老人)名字的来源。荷兰移民将这一传统带到美洲,并在19世纪的美国进一步演变。

现代圣诞老人的形象则主要由19世纪美国艺术家的创作确立。1823年,《圣诞前夜》的诗歌首次描绘了一个圆润、快乐的老人,他驾着驯鹿雪橇给孩子们送礼物。而插画家托马斯·纳斯特(Thomas Nast)后来通过绘画为圣诞老人赋予了经典的红衣白胡子形象,并在20世纪被饮料品牌的广告进一步推广,最终成为全球通用的圣诞老人形象。

美国插画家托马斯·纳斯特(Thomas Nast)在1880年绘制《圣诞老人》。该木板雕刻现由格兰杰收藏馆提供。

3. 交换礼物

交换礼物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的“农神节”(Saturnalia)。在这个冬季庆祝活动中,人们互赠小礼物,如蜡烛或陶器,以表达友谊和感激之情。这种做法后来成为欧洲许多冬季节日的一部分,代表分享与和谐的精神。

随着基督教在欧洲的传播,交换礼物的习俗融入了宗教意义。圣经中,东方三博士为庆祝耶稣的降生,献上黄金、乳香和没药三件礼物,这被视为赠礼传统的神圣起源之一。这些礼物象征着对耶稣身份的敬意:黄金象征王权,乳香象征神圣,没药象征受难。

希腊裔西班牙画家埃尔·格列柯(El Greco)的《三王来朝》(Adoración de los Reyes Magos)中,描绘耶稣降生时,东方三博士分别献上黄金、乳香和没药作为礼物。该画现由由苏玛亚博物馆馆藏。

在中世纪,互赠礼物逐渐演变为圣诞节的重要仪式,特别是在家庭和社区中。这一传统不仅象征了上帝赐予人类的恩典,也成为人们表达爱、感恩与祝福的重要方式。

到了现代,交换礼物超越了宗教范畴,成为一种全球普及的节日习俗。在许多国家,无论宗教信仰,人们都会在圣诞节与亲友交换礼物。礼物的形式从简单的手工制品到奢华的商品不等,传递的则是爱与关怀。交换礼物的过程也为节日增添了仪式感,使家庭成员和朋友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4. 圣诞弥撒

早期
圣诞节唱弥撒(Christmas Mass)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基督教早期,是纪念耶稣基督诞生的重要宗教仪式之一。“弥撒”一词来源于拉丁文“missa”,意为“派遣”,象征信徒在接受圣餐后被派遣传扬福音。

在4世纪之前,基督徒并没有特定的圣诞节庆祝活动。随着教会正式将12月25日定为耶稣的诞生日,这一天逐渐成为教堂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为表示对耶稣降生的敬意,教会安排了特别的礼拜仪式,称为“圣诞弥撒”。

圣诞节弥撒不仅包含祷告和圣餐,还融入了丰富的音乐传统。早期的圣诞弥撒中,人们会用赞美诗和圣歌颂扬耶稣的降生,例如著名的《荣耀颂》(Gloria)。中世纪后,更多与耶稣降生相关的曲目被创作,如《夜静安详》(Silent Night)和《普世欢腾》(Joy to the World)。

中世纪
中世纪的教会确立了圣诞节举行三次弥撒的传统,最早起源于罗马,后来被其他地区的教会采纳,逐渐成为传统。每次弥撒分别象征耶稣降临的不同阶段:

·午夜弥撒(Midnight Mass):象征耶稣在黑暗中降临,带来光明。
·黎明弥撒(Dawn Mass):象征牧羊人第一时间听闻救主诞生的消息。
·白天弥撒(Day Mass):庆祝耶稣的降生对全人类的救赎。

现代圣诞弥撒
今天,圣诞弥撒仍然是天主教和东正教的重要活动。在许多国家,教堂会在平安夜举行盛大的午夜弥撒,吸引大批信徒和游客前来参与。弥撒中唱诵的圣诞颂歌不仅是一种宗教表达,也成为庆祝圣诞节的重要文化元素。

对于新教徒来说,虽然他们也庆祝圣诞节,但他们不使用“弥撒”这一术语,因为“弥撒”通常是指天主教的圣餐仪式。在新教教会中,圣诞节的庆祝活动通常是通过“圣餐”仪式来进行的,而这种仪式与天主教的弥撒有所不同。新教的圣餐仪式更加简化,通常包括祷告、圣经诵读、赞美诗歌以及象征耶稣身体和血液的饼和酒的分享。

5. 报佳音(The Advent)

报佳音是基督教传统中的一个重要节期,起源于中世纪的西方教会,特别是在天主教和一些基督教新教派中都有庆祝。这个节期通常在圣诞节前的四个星期开始,目的是纪念耶稣基督的降临以及为圣诞节做准备。

报佳音一词来源于拉丁语Adventus,意思是降临或到来,指的是耶稣基督的降生,即神来人间的重大事件,最初是为了帮助信徒做好精神上的准备,迎接耶稣的诞生,也象征着信徒在等待基督的第二次降临。随着时间的发展,报佳音变成了一个充满喜庆气氛的节期,重点放在期待和庆祝耶稣诞生的意义,象征着盼望、希望和光明的到来,是基督教教义中一个重要的象征。

在报佳音期间,许多教会会举行特殊礼拜,点亮“报佳音蜡烛”以示纪念。通常会点燃四根蜡烛,每一根代表一个星期,逐渐点亮的蜡烛象征着等待的过程以及最后迎接耶稣降临的喜悦。此外,信徒还会唱圣诞歌曲和赞美诗,其中包括一些经典的圣诞颂歌,如《平安夜》、《圣善夜》等,来表达对耶稣降生的喜悦和感恩。

iLifepost Logo 下载 iLifepost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