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字
字

平安夜的传统 居然是讲鬼故事

圣诞老人、袜子和礼物、许给恋人一生承诺的槲寄生、橱窗里的打折商品……这些圣诞“传统”有多年轻?看看区区100年前的英国就知道了。如果你以为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人过着和现在一样的圣诞节,虽然不算大错特错,却也有些自作多情呢。

圣诞节选在12月25日,是为了同化外邦人。

12月25日究竟是不是耶稣的生日,一直以来有许多争论。从历史上看,之所以选在这一天,主要是出于教会早期试图同化外邦人风俗习惯的考虑。

对于当时刚刚接受(或接触)基督教的非基督徒民族而言,这一天不仅是传统的冬至节,也是许多地区崇拜太阳神的日子,几乎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这天过后,白昼日渐延长,黑夜缩短,还有哪一天能比这一天更适合人们去渴慕阳光、崇拜光明呢?所以,当基督教征服了这些地区之后,教会希望借由基督化的节日来取代外邦人固有的节日,便发现了这非常有代表性的一天。

虽然太阳神是偶像的象征,必须废止(基督教禁止崇拜人造的偶像),但由此而衍生出的渴望光明的含义不正与耶稣作为“光明之子”的身份相吻合吗?《新约·约翰福音》12章中记载道,耶稣说:“你们应当趁着有光,信从这光,使你们成为光明之子。”所以冬至纪念的太阳神应该不是人虚构的神仙,而应该是那个背负救赎使命的神子。而按照耶稣的母亲玛利亚3月25日受孕的说法来看,耶稣出生在12月25日的可能性非常大。这样,教会从3世纪中叶开始,确定以12月25日作为圣诞节——耶稣基督的生日。

圣诞节在英国一度销声匿迹

然而进入17世纪后,由于清教徒的崛起,特别是内战时期克伦威尔严苛的文化禁令,圣诞节一度在英国“销声匿迹”。在清教徒眼中,大肆庆祝的圣诞节是腐朽的天主教铺张浪费的真实写照,必须禁止。圣诞节也逐渐回归了虔敬、严肃的宗教节日气氛,从世俗的视野中淡出。

但圣诞节并没有被人们遗忘。除了教会,还有一大批人不遗余力地保留这个节日。19世纪中叶,当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这个喜大普奔的日子又唤醒了它的美好回忆。于是问题来了,之前被反复折腾的圣诞节,究竟怎么过才好呢?

狄更斯的小说《圣诞颂歌》

狄更斯的《圣诞颂欢歌》(A Christmas Carol)似乎为迷茫的英国人找到了一点方向。这本在1843年圣诞前夕出版的小说刻画了一个荒诞奇妙的故事。故事主角斯克罗吉(Scrooge)吝啬刻薄、不通情理,几乎落得众叛亲离的地步,然而借由三位圣诞精灵的感化,他洗心革面,重新成为一个善良、体贴的人。

毫无疑问,如此美好的结局符合所有渴望过节的人们的心情。狄更斯瞅准了时机,巧妙地迎合了人们渴慕圣诞复苏的心声。有趣的是,这本书的畅销也让作者本人摆脱了当时堪虞的经济景况,让他和家人也过上了一个舒舒服服的圣诞节。

女王的画像改变了一个节日的命运

《圣诞欢歌》唤醒了人们对圣诞传统的渴望,维多利亚女王也不吝热心,助老狄一臂之力。1848年圣诞前夕,《伦敦新闻画报》刊登了一幅女王与家人在圣诞树下欢聚的场景,并在1850年大洋彼岸美国的戈德女性杂志中再次亮相。这幅画中,年轻的女王深情地注视着丈夫——艾尔伯特亲王,后者则温柔地安抚兴奋雀跃的孩子们。夫妇中间那棵精致高耸的圣诞树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把这个原汁原味的“德国设计”带入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

1848年圣诞前夕《伦敦新闻画报》刊登的女王与家人画像。

得到女王的鼓励以后,英国老百姓更加卖力地过起了圣诞节。此后,各种活动层出不穷,花样翻新。总之,节日总是受欢迎的。

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人们有太多的理由徘徊在光明与黑暗中,即便是在圣诞节这样的日子里。于是在众多的圣诞传统里,英国人喜欢在温馨的平安夜围坐在壁炉旁,和家人或朋友一起,分享几个故事——准确来说,是分享几个“鬼故事”。

当时著名的幽默作家杰罗米说:“要是在平安夜里不讲上几个原汁原味的鬼故事,那这个圣诞真是让人不过瘾啊!”比如,“手背上长出了粗糙的黑色毛发,指甲在指尖不断延伸……”

为什么要在普天同庆的节日里做一件如此奇怪惊悚的事呢?

其实,整个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人对鬼故事有一种令人匪夷所思的迷恋,这自然离不开那个号称无所不能的时代暴露出的无数社会问题:贫困与严酷的阶级差异、道德与信仰的缺失……正如欢乐在节日里可以被放大数倍一样,忧伤亦然。那些吃不到火鸡、买不起圣诞拉炮、收不到卡片的人们,正如冬夜里四处游荡的幽灵。尽管我们并不能认为讲述鬼怪故事的行为是为了表达同情或纪念,但必须承认,如此的社会现实的确与此时英国人特殊的癖好不无关系。

令人欣慰的是,这种让人不寒而栗的传统随着时间流逝逐渐被人淡忘,或许人们还是倾向于更加轻松、温馨的感觉。这样,经过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人数十年的不懈努力,我们如今熟知的圣诞传统终于定型。

iLifepost Logo 下载 iLifepost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