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小红书等年轻人“聚集”的社交平台上,经常可以看到有设计可爱、精美的“鲤鱼发财图”,或者财神、好运符等带有吉祥寓意的物品、象征符号等制作成图,并配上“转发有好运”等字眼,吸引网友纷纷转发,并在留言处“诚心”祈求好运降临、考试过关等等。

“转发这颗幸运草,七天内你就会得到最想要的东西!”每次在网上看到这种推送,杨娅都会按下转发键,即使自己还没想好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为了这种意义不明的“好运”,她转发过海豚、开心果、水晶等各种护身符。
和杨娅一样,时下一些年轻人,一边对老一套的封建迷信嗤之以鼻,一边却在网上忙着转发“锦鲤求好运图”,他们把这称为“玄学”。有人习惯性查阅当日运势,有人遇到事情就玩几把塔罗牌。为何少数年轻人会热衷于“玄学”?他们真得能靠这个掌控命运吗?
星座博主拥有数千万粉丝
一个当红星座博主能够拥有数千万的粉丝,其中涉及十二星座运势的文章格外流行;在一个“塔罗师”的视频前,常有上百万人等待着卡牌的审判;而在一些占卜网站上,护身符、转运手链的销量令人咋舌。
“水逆”原本是资深的占星爱好者才会谈论的术语,却逐渐被热衷“玄学”的人用于解释那些不顺心的事情,占星这门古老的学问正在变得大众化。
“天王星在本周将进入逆行状态,在占星学中,它有出其不意、打破传统的含义,不过目前它停留在土象星座之中,土元素的能量掌握物质、粮食……”一位星座博主的“星象播报”刚刚出炉,很快就收获了上千条评论和转发。
“射手好运!”、“天蝎冲呀!”、“狮子宝宝好运!”不同星座的粉丝挤在评论区里许愿,他们不需要弄清天体移动是怎么回事,因为星座博主就是“神秘学者”,告诉人们星象所预计的运势,说出那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塔罗师们对心理状态的描述和分析很奇妙,杨娅下单了一副塔罗牌和专业书籍。在拿到相关书籍后,她又看了大量的牌解和资料。对她来说,看似复杂的“玄学”并不难理解,这种“玄学语言”与生活中通常的表达方式很不一样,对于个人精神状态的分析有一套评价体系。“对我来说,它就好像是我生活当中一直缺失的一部分。”
占星、塔罗、看相等各类“玄学”都有着各自的拥趸。一个星座APP的产品报告显示,其用户绝大部分是19岁至34岁的人群,其中19岁至24岁的占比超过了50%。这些人日常喜欢查看星座运势,了解与星座有关的八卦故事。

一种探寻内心的方式
“了解占星,剖析自己,善待心灵,迎接未来。”这是某星座运势小组简介中的一句话,在他们眼中,占星并不能用来解决问题,也改变不了命运,只能“让你了解自己的渺小”。
从事保险销售的张文玉对此有同感。在她看来,“玄学”更多是一种探寻内心的方式。“尽管因为平日工作压力大,我会信,但我不会完全依靠它来指导生活。”
专家认为,互联网“玄学”产业兴起,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年轻人的压力与焦虑,但沉迷其中的却是少数,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持着“信而不迷”的态度。对于他们来说,“玄学”更多充当了生活的安慰剂,“生活这么难,就算不准,娱乐娱乐也不错。”
认知内心,确实是部分热衷于“玄学”的人想要得到的。通过占星、卜算来了解自己,是很多帖子讨论的主要内容,他们相信通过“玄学”来认清自己后,可以走向更好的生活。
另一方面,他们也需要交流,“玄学”话题自然而然地成为一种社交名片。由于星座等入门概念并不高深,很容易就能成为开启社交的“敲门砖”,而各个“流派”的区分也使其爱好者形成社群,社交也就成了“玄学”的组成部分。
打开与这些相关的讨论组或论坛,便能看到人生百态:感情继续不下去了怎么办?应该出社会工作还是继续升学?离职了去哪找工作?寻求桃花运和暴富的人也很多,但困惑青年才是信“玄学”的主流,他们将种种焦虑投射于满天星斗和冥冥中的“命数”,期望着能找到破局之法。
从千禧年前后成长起来的这些年轻人,一直身处社会飞速变迁的奔流中。工作、婚恋、住房、养娃,已经成为“四座大山”,这使得“玄学”与打游戏一样,成了少数年轻人缓解焦虑的一个方式。

玄学仅是心灵寄托
其实,对于大多数把“玄学”挂在嘴边的年轻人来说,没有几个会真的用占卜结果主导自己的生活,有时候它是一种“治愈”手段。比起寻求医生帮助,一副塔罗牌更触手可及。有时候,它是一种自我消解,能帮助人轻松一下,睡个好觉,又是需要努力生活的新一天。
那些去算命的年轻人也并不像相信科学那样相信“玄学”,“我当然知道它不科学,更多的是一种心灵寄托。获得了对失败或挫折的某种解释,人就多了一份宽容和放松。”就职于一家大型通信公司的宋承也会偶尔去算一下,但他的业余时间更多花在进修和自我增值上,他笑了笑说:“我们都清楚,幸福是奋斗来的,不是算来的。”
心理学研究发现,咨询占星师的人通常是为了应对生活的压力,尤其是当压力与个人的人际关系或社会角色相关的时候。而当他们的生活步入正轨之后,就会降低查看运势的频率。
小红书玄学热点
当代年轻人血脉觉醒,逐渐出现寺庙打卡、电子木鱼、发疯语录“在上进和上班之间,选择上香”。卷不动躺不平的年轻人,严重精神内耗下,需要精神按摩和疗愈的场所,玄学力量为年轻人提供了“心理疗法”。而在小红书的数据分析中,就能一窥当代年轻人的玄学热点是什么了。
1、寺庙旅行

五一旅游季,有人选择飞往海边过夏天;有人选择去淄博吃烧烤;还有人直接出国游,但对于不同寻常的年轻人来说,“寺庙旅行”开始爆火于年轻人中间。日常生活中的高压,来到寺庙走走,可以稍微纾压排解,加上浓厚的宗教色彩建筑物,也是不少年轻人拍照打卡的好去处。
2、电子木鱼

“电子木鱼”开始在网络上爆火。许多网友表示,只要打开这款“木鱼”app,对着屏幕轻轻一敲,便能足不出户实现灵魂救赎、缓解工作生活中的焦虑,甚至弥补在地狱笑话面前丢失的功德。
而电子木鱼的出现,不仅是互联网上网友玩梗,更是一种情绪的表达与排解,通过简单搞笑的仪式求得自我安慰,消解了部分心理上的压抑、生活上的无奈。
3、刮彩票

近期,刮彩票也开始流行在年轻人当中,不少年轻人表示将暴富的希望寄托于买彩票上。而且彩票价钱不贵,还能把发财的好运和希望送给朋友,是一种“礼轻情意重”的年轻化表现。
网络玄学到底有多暴利?
遇事不决怎么办,掐指算一算。
网络占卜这种传统算命与互联网结合的产物,算不上创新,看起来似乎还有点荒谬,但却让一些年轻人爱到不能自拔。
“现实生活很枯燥,为了取悦自己吧!”、“面对竞争压力,需要心理慰藉。”对于网络占卜,一些参与过的年轻人认为,“算命”不会给生活带来多大改变,但可以缓解焦虑情绪,帮助自己释放压力。
有需求就有市场。目前,网络占卜已催生出一个千亿级的市场,让参与其中的人赚到手软。有报导称,一位拥有46.6万粉丝的博主@龙女塔罗的收费标准高达2,000元/小时(约1,300令吉);另一位“网络占卜师”@酒友trot微信语音占卜收费也360元/小时(约233令吉)。
然而,在一些专业人士看来,没有科学依据的网络占卜,其实与封建迷信只有一墙之隔,很容易滋生出犯罪活动。
截至目前,已发生多起网络占卜诈骗案件。
在微信公众号风头正劲的“神棍局”第一个出局,因为2018年曾发表一篇文章,直指北京地标建筑物望京SOHO风水太差,“布局”冲了八字,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起诉“神棍局”。
另一方面,AI算命涉及虚假造假,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
市面上同样的小程序,无一例外都是打着高科技算命的幌子在捉弄人。
你真的觉得AI比线下高手更准吗?只要用算法设计若干固定内容,不同的答案排列组合,自动生成不同的“人生解”,躺着也能赚钱。
一些预测软件,仅塔罗牌爱情占卜服务,就已经有超过百万人付费,获利数百万美元。你付出几十块钱,得到的“人生未来”不过是代码生成的一串毫无意义的文字。
而这份“仅供娱乐参考”的报告背后,还潜伏着不可预知的风险。因为在网络玄学的过程中,姓名、出生年月、性别等个人信息,通常会提供,一旦泄露,将面临无数麻烦。
最常见的就是被推销给各种销售,每天接到骚扰电话,甚至利用个人隐私量身定制诈骗脚本。

网络玄学市场已达千亿
近段时间,陶白白星座周运势,正在年轻人社群掀起热潮。
据了解,星座博主“陶白白Sensei”在抖音平台一个月涨粉超千万,其视频内容围绕十二星座的人群日常表现、性格特点、恋爱心理等进行分析解读。在他的评论区中,经常有粉丝直呼“好准”、“说的是我了”。
从2023年7月中旬开始,关于陶白白的梗迅速在抖音传播开来。甚至有人找对象,需要对方先去看陶白白的视频写观后感。
不独占星,算卦、塔罗、风水、转运……这些神秘的字眼,都是网络占卜这门玄学的一部分。由此催生出的玄学经济,已然形成一门庞大的生意。
其实,早在10年前,街头“算命人”就已经开始把摊子“搬入网络世界”,改头换面成为网络上的“占卜师”、“解卦人”,甚至成立公司、学院、协会等机构,宣传着明码标价的服务项目。
据曾获得来自蚂蚁投资的“高人汇”创始人袁钰膦估算,中国约有14亿人口,16-50岁的目标用户占比约45%,其中付费用户约16%,他们年均占卜算命最低消费为1,000元(约645令吉),合计下来,就是一个超1,000亿元(约646亿令吉)的市场。
资本的介入让占卜在新媒体时代更好的宣传与推广,借助互联网更精准地投放到目标受众手机上,更快地赚钱。以抖音为例,在搜索“塔罗”、“预测”等关键词时,就能精准找到职业塔罗师的帐号。
营销上,塔罗师们采用和在线教育“低价体验”再付费类似的方式,先在直播间打出“首张牌免费”的优惠,鼓励粉丝获取首次体验资格,如果想获得更深度的服务就需要额外消费。
当抖音、B站等平台上沉淀的粉丝团稳定后,再导入微信这样社群关系更强的私域,达到提升粉丝粘性和复购率的目标。
而且借助资本的力量,让过去单打独斗的算命先生,成长为团队化、企业化的运作模式,不断拓宽产业链,从视频打赏到护身符、转运手链的销售,展现出极强的吸金能力。
年轻人为何甘愿被“收割”?
网络玄学市场的迅猛发展,离不开年轻人的倾情参与。
中国科协曾经发布过《第三次中国公众对未知现象的抽样调查报告》,报告显示,每4个中国人中至少有1个“相信”玄学,有过算命行为的受访者高达40%。而根据网易数读去年3月发布的一组调研数据,年轻人逐渐成为算命的主力用户,曾有过“算命”经历的年轻人占比高达78.81%,其中超七成的青年选择线上方式。
比起上一代,现在大多数年轻人都受过良好的教育,许多年轻人明白,玄学多少带有一些迷信色彩。
为何年轻人还愿意参与网络占卜?多位观察人士认为,很多年轻人也意识到“算命”不会多大改变,更多地是出于缓解焦虑情绪和压力的心理需要。
“我觉得年轻人热衷于互联网算命,大部分都是为了取悦自己,现在的生活很枯燥,节奏也很快,需要一些可以寄托的东西来慰藉内心,给乏味的生活增加调节剂。”有读者在相关文章底下留言。
也有观点认为,玄学内容以其神秘、不可证伪性吸引着一批年轻爱好者。星座运势、求签预言、转运活动也越来越融入到年轻人的日常生活,成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
除此之外,年轻人的爱好是一个方面,算命师的诱导也起了迷惑作用。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张昕认为,许多算命师通过模棱两可的描述让人对号入座,但其实这段描述适用于很多人。
他进一步指出,心理学当中有概念叫掌控感,是对于不确定性的一个规避,我们生活中很多压力来自不确定性;但无论哪种形式的算命,都是为了满足算命者的一些心理需求。
客观而言,算命确实与心理学存在较强的关联。心理学上的“巴纳姆效应”,就常常被算命者利用。
所谓巴纳姆效应,是指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并认为它特别适合自己并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人格特点,即使内容空洞。
而实际中,不少占星师也会深入研究心理学,再配以眼花缭乱的营销手段、精心包装的话术套路,甚至加上“AI面相”、“大数据算命”等噱头,容易让一些寻求内心慰藉的人掉入其中。正如一位网友所言,“在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开始相信玄学,也是给自己的安慰,一点点小希望。”
但也正是心理学上的“幸存者偏差”和“不可证伪性”,让星座玄学始终难以走上科学的大道。
【免责声明】
“爱生活iLifePost”网站欢迎读者/网民留言,创造友好交流空间;唯网民留言皆不代表本网站立场。本网站有权删除任何人身攻击、鼓吹种族宗教隔阂、诽谤造谣、网络霸凌等煽动性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