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 | 小岳
职业 | 厨师兼面馆老板
居马时长| 8年
喜欢吃中国面食,尤其是云南米线的朋友,相信对近年在雪隆区一带崛起的“米线控”(Home Noodle)面馆不会感到陌生。创办人之一小岳今年37岁,来自陕西省西安市,青年时期曾负笈英国2年,后到北京从事媒体工作长达10年,最终为爱定居吉隆坡,成为“大马女婿”至今已有8年光景。
在电话中访谈,说起和太太小叶相识、相爱的缘起,仍然可从小岳那略带羞涩的语气中,听出一丝男人的温柔和甜蜜。
“我和太太此前都是媒体工作者,有次她到北京公干,我俩刚好就在同一工作场合认识,当时就觉得这个女孩跟别人不一样,给人一种特别真诚、踏实的感觉。”
他透露两人交往期间,太太曾在北京生活一段时间,无奈身为南方人的她难以适应北方人的生活。相反,小岳早年就经常游历各国四处漂泊,不管身在何处,都能迅速融入当地生活。为此,他2013年毅然漂洋过海,选择落脚在距离家乡3,500公里外的吉隆坡,翌年和太太共结连理,这一切都是为了真爱。
“对我来说,不管身在什么地方,只要能和家人在一起,那就是有‘家’的感觉,只要心中有家,哪里都是家。”
正如吉隆坡这“第三家园”(第一是家乡西安,第二是居住10年的北京),在小岳的心目中,亦是如同“家”一般的重要存在!尽管并非生于斯长于斯,但这里有他的家庭、事业和朋友,有太多太多无法割舍的情感羁绊。
“马来西亚胜在气候舒服、空气清新,不像西安和北京,因为靠近黄土高原,空气素质较差。此外,大马华人普遍亲切友善,民风淳朴没有太大的功利心,加上物价和房价相对较低,工作压力不大,总体来说是一个十分适合居住的国家。”对于大马,他总是不吝溢美之词。



苦寻家乡风味面食
在语言沟通方面,小岳认为大马人普遍都能掌握好几种不同的语言,语言能力非常强大。而让他感到特别有趣和感动的是,大马华人平常说话可能会一句话里混杂好几种语言,比如他曾在嘛嘛档听过一句很典型的例子:“Aneh,satu roti打包please ”,当中就混杂了印度语(Aneh)、马来语(satu roti)、华语(打包)和英语(please),但当他们在和中国人沟通的时候,反而会尽量用比较正规的中文进行沟通。在他看来,这是对方表达尊重的表现,令他感觉非常舒服。
无论如何,世界上没有100%完美的国家,要说当中不足,小岳认为首先是公共交通系统不够发达,同样是国际大都市,在这方面吉隆坡完全不能跟北京相比;此外,市场发展潜能也比不上中国;还有一点,就是饮食口味差异颇大,尽管他自认适应能力还不错,但最初还是有点不太习惯,尤其是体现在“吃饭”这件事。
“说实话,我和太太此前的饮食口味和偏好,都有着很大的差异。她是怡保人,我是西安人,西安人爱吃面,大马人比较爱吃米饭,所以早期‘吃饭’就成了我俩最感到烦心的事。”
为了让小岳一解“飨愁”,能够随时随地吃上一碗家乡道地风味面食,太太可谓费尽心思,经常动手擀面熬汤下厨,可惜始终不合丈夫的口味。直至一次机缘巧合下,友人邀请太太合股开一家面馆,在考察台湾、中国不同区域的多家面食餐饮店之后,最终相中当时在四川重庆拥有60多家分店的“旺米线”,作为合作伙伴。
之所以选择米线,除了因为米线是中国人的主食之一,在小岳看来,米线是牵连马中情谊最好的一道美食桥梁。于是乎,一碗浓郁西安家乡味,融入云南特色,同时带有北京和大马风味的“岳氏米线”,就此诞生。


夫妻携手进军餐饮业
2017年3月25日,小岳和太太携手进军餐饮业,于大城堡(Sri Petaling)开设第一家面馆——米线控。他化身为厨师,每天在厨房将对家乡西安的浓浓思念,以及伦敦、北京和吉隆坡等各个城市串联而成的味蕾记忆,全都寄托在一碗碗热腾腾的米线上。
除了充满浓郁中国风味的鲜味高汤、番茄汤、酸菜汤、泡椒汤和火锅汤之外,小岳也入乡随俗,陆续研发大马人喜爱的冬炎汤、咖喱汤等汤底口味,绝不独沽一味,正如他一直以来秉持的最大信念,就是利用米线搭建马中美食桥梁,而这桥梁既能相互交流,又能做到和而不同。
当然,住在大马日久,小岳的饮食口味或多或少也受到了一点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今的他爱吃炒粿条、猪肠粉、港式点心、蒸鱼、瓦煲鸡饭等本地华人美食,平常也很喜欢到嘛嘛档享用印度美食,如煎饼(Roti Canai)、黄姜饭(Nasi Briyani)、麦饼(Chapati)、拉茶(Teh Tarik)等等。根据他的说法,这些印度食物和他家乡的美食风味颇为接近,每次在嘛嘛档用餐,都会想起家乡熟悉的味道。
“其实我目前在中国还有媒体业务在进行中,以前经常都会马、中两头跑,但因为疫情的关系,已经有2年没回乡,说不思念是骗人的,从来没想过回乡竟是这么困难,如今只想早日恢复正常。”
【免责声明】
“爱生活iLifePost”网站欢迎读者/网民留言,创造友好交流空间;唯网民留言皆不代 表本网站立场。本网站有权删除任何人身攻击、鼓吹种族宗教隔阂、诽谤造谣、网络霸凌等煽动性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