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闽剧又称福州戏,是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戏曲剧种,形如大戏。而一说到大戏,相信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就是出现于神诞、盂兰节的酬神戏。其实在中国,于2006年便把闽剧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此可见闽剧在中国的地位是何其高崇。
闽剧的头饰和服装是戏曲界的珍贵用具,每一位演员入行后都各有自己的“戏箱”,就有如慢慢累积的“成绩表”一样。
在福州中国闽剧圈里,“胡须伯”欧成斌是个响当当的人物。自8岁起接触福建戏曲“闽剧”,他就迷上了,到40岁组建剧团,欧成斌的生活里少不了闽剧。一晃眼,今年已过了71周岁,他仍奋战在闽剧发展的第一线,早已成为后辈的老大哥。但他仍没有打算退出闽剧,近日还自资建立闽剧展示馆,向外界介绍闽剧文化,将这项艺术传承下去。
从艺63年,欧成斌对闽剧痴心不改,把自己练成了能导能演能创作的多面手。在历届福州市戏剧会演中,他参与的作品成绩亮眼。其中《斗王腐——三搜御香阁》获得导演、剧目、音乐设计、灯光、舞美、演员金银奖等奖项。


为演戏 没钱赚也开心
在今年七月刚刚结束的福州市第25届戏剧会演上,欧成斌又导演了原创闽剧《三渡阳岐》。这次的排练过程尤其艰苦,演员们大部分时间都在福安、霞浦、闽清等地乡村舞台演出,他带著作曲人,包车跟着剧团走。演出开始前和结束后,他组织演员们为抓紧时间,见缝插针地排练。深夜,他就在村子附近自己找地方住。
“只为一出戏,奔波两个月,一分钱没赚。”欧成斌笑着说:“有人说我痴,我觉得值,要给闽剧舞台,留下干净纯粹的作品。”
2019年,寿山乡石牌村文化中心内,晋安区第一个“乡村大舞台”首演。演的是村里事,演员是村里人。欧成斌在带领村民排练闽剧的过程中,找到了闽剧传承的新思路。
“村民特别热情好学。”他感叹道,“有一次,剧团在桂湖演出,村民们要借用剧团的设备录节目,没有车,大家就沿着山路,从石牌村走到桂湖。”他从此频繁上山,免费教村民闽剧。

去年,他牵头把石牌村“乡村大舞台”的后台,改造成晋安区非遗(闽剧)展示馆,用200多张资料图片、450多件文献资料和实物,展示闽剧的“前世今生”。他自掏腰包为展示馆搜集闽剧的服装道具、舞美设备、曲谱戏本,以及舞台效果器械如风雪机、雨机等。
“我这里展示的服装,一般来讲还是属于30年以前的东西,这个是有年代的化妆盒、那个是四十年代以前的。”有人说他痴,他说:“闽剧文化博大精深,有400年的历史,能让更多人了解闽剧,值!”
“我在这个地方组建了几十个闽剧票友,他们都在学习闽剧,也都在参加演出闽剧,所以说这个馆建起来当时我们觉得很有意义,目的也是为了弘扬闽剧,让闽剧后继有人。”


频创新 大受好评
师从闽剧“武生泰斗”陈春轩,欧成斌学的是传统的闽剧,但他不拘泥于传统形式,坚信闽剧应该不断创新,跟上时代的步伐,为群众服务。
去年,他创作的闽剧《垃圾房风波》、《最美晋安人》,以生动诙谐的方式宣传垃圾分类新时尚,令人耳目一新,演出大受好评。移风易俗、扫黑除恶等题材,都被他写入闽剧小戏中。这几年,他排练的现代题材闽剧有20多部。

晋安区为方便剧团惠民演出,购置了舞台车。他兴奋地说:“我们可以灵活机动地把闽剧送到社区和乡村,送到老百姓眼前。”去年,晋安区闽剧团和晋安区芙蓉闽剧团上北峰、进社区,演出了100多场,成为晋安区的文化特色。
去年,他办起晋安区民间文化传承演艺馆。“馆里列出的十番、伬唱等几十种福州地方文艺,我都可以联系到老艺人,想学的人尽管来找我。”欧成斌说。
一辈子与闽剧结下“不解之缘”,欧成斌不但未有生厌,还继续在台上台下发光发热,只盼留下更多闽剧作品。

【免责声明】
“爱生活iLifePost”网站欢迎读者/网民留言,创造友好交流空间;唯网民留言皆不代表本网站立场。本网站有权删除任何人身攻击、鼓吹种族宗教隔阂、诽谤造谣、网络霸凌等煽动性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