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的鞋子能带你去到更好的地方”——这句话指的不是华丽或昂贵的鞋款,而是能真正贴合双脚、支撑身体、陪伴你走得更远的“健康鞋”。专家提醒,50岁之后,鞋子更是健康的“基础建设”,正确的鞋款能帮助我们延缓衰老、预防跌倒,甚至延长健康寿命。
足部健康=全身健康
脚被称为“第二颗心脏”,走路时脚跟落地、脚趾推进,能促进小腿肌肉收缩,把血液送回心脏。走得越多,不仅能提升体力,还能降低慢性病风险,延缓老化。专家指出,若鞋子不合脚,常见的拇趾外翻、鸡眼、厚茧、嵌甲等问题,会让人愈来愈不想走路,进一步导致血液循环差、肌力下降,形成恶性循环。
50岁后足弓逐渐塌陷
年轻时即使穿高跟鞋一整天,也能靠肌肉与韧带的柔软性支撑。但专家提醒,更年期后女性荷尔蒙下降,骨关节会变脆弱。若继续穿不合适的鞋,足弓结构容易崩坏,形成扁平足,进而影响走路姿势,甚至引发膝盖、腰部、肩颈或头痛。
扁平鞋≠最健康 鞋跟差0.5~1.5公分最佳
许多人以为“平底鞋最健康”,其实并非如此。像芭蕾舞鞋这类“完全平底”的鞋款,因为鞋底过薄、缺乏支撑力,反而会让脚容易疲劳。专家建议,鞋跟与鞋尖高度差约0.5~1.5公分的运动鞋,才是最省力的选择。此设计能平均分散体重,减少冲击。
不知道自己鞋号?8成民众“自称尺寸”有误
鞋号的重要性经常被忽略。专家指出,随着体重、年龄变化,鞋码也会改变,却有高达八成民众穿错尺寸。穿太大的鞋,走路时容易滑动,导致脚趾或脚后跟反覆摩擦,增加水泡或趾甲问题。
购鞋时,除了测量足长,还要量“足宽”和“足围”,并在实体店试穿,避免只凭“以前年轻时的号码”或网购就下单。
试穿黄金时段:不是“最肿”的时候
过去常听到“傍晚脚肿时买鞋比较准”,专家澄清这是误解。因为选在最肿时试鞋,反而会在其他时段松脱。最佳时机是“介于脚最肿与最不肿之间”的时间点,再搭配实际会穿的袜子或丝袜,走动测试合脚度。
试穿时要注意三件事,第一是脚跟是否稳定且不会滑动。第二,前端是否留有1~1.5公分空间,避免挤压趾甲。第三,走动时是否有任何不适感。
一双好鞋不够,至少准备三双轮替
双脚每天会出汗约一杯水量,若天天穿同一双鞋,不仅更容易磨损,也会滋生细菌。专家建议至少准备三双鞋轮流穿,让鞋子能休息、干燥,才能兼顾健康与经济。若修理费超过原价一半,也代表该考虑换新鞋。
专家提醒,鞋子不只是穿搭的一部分,而是健康的一部分。50岁之后,请把“挑鞋”当作“保养”的一环。选对鞋,不只能走得久、走得稳,更是延缓老化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