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医疗体系长期饱受血液供应不足之苦,尤其在低收入国家,血荒现象严重,形成“血液沙漠”。传统输血面临血型不匹配、保存期短及感染风险等限制,延误了紧急救治时机。日本防卫医科大学和奈良医科大学等研究团队成功研发出一种“万能人工血液”,适用于任何血型,并可在常温下保存一年以上,甚至长达两年。
万能人工血液的科学突破
传统输血虽能救命,但受限于血型排斥、感染风险及极短的储存期限(红血球约42天,血小板仅5-7天)。日本研发的“万能人工血液”旨在克服这些挑战,其核心技术是结合了“血红素囊泡”(HV)和“人工血小板”。
血红素囊泡与人工血小板
“血红素囊泡”是关键创新。它从过期捐献血液中提取血红素,并封装在微小脂质体中。这些囊泡能高效携带氧气并在体内释放,且不含血型标记,故具通用兼容性,适用于任何血型。这种“废物利用”方式也提供了稳定原料来源。其独特的紫色外观也与天然血液不同。
“人工血小板”是另一重要组件,同样在脂质体内含有止血成分,模拟天然血小板的凝血功能。这项人工血液的革命性特点是其卓越的保存性:在常温下可保存一年以上,甚至长达两年,远超真实血液。这归功于脂质体对血红素的保护,使其稳定性大增,为紧急储备和远距离运输提供了可能。
这项技术是功能性替代而非完全生物复制,其血红素仍依赖捐献血液,这限制了其“完全人工”的定义及规模化生产。尽管病毒处理降低了风险,但仍不能完全消除。
“血液沙漠”地区的福音
人工血液无需冷藏、随时可用的特性,将大幅改善偏远“血液沙漠”地区的医疗可及性,挽救无数因无法及时输血而死亡的生命。它将紧急输血的“黄金时间”从医院验血环节,提前到事故现场或转运途中,将输血医学从“供应驱动”转为“需求驱动”。
临床安全性与长期疗效验证
尽管动物实验成功,人工血液仍处于早期人体临床试验阶段(2025年内启动)。需要更广泛、更长时间的试验来全面验证其长期安全性和疗效,确保其在不同临床条件下能可靠运作。
监管分类模糊(“细胞疗法”或“药物”)也是核心挑战,影响审批进程。伦理方面,需确保患者自主选择权、公平性与可及性(避免高成本限制使用),以及建立公众信任。监管机构需跟上技术发展,制定透明的伦理指引,以促进社会接受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