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变了,我的头也开始痛了!”如果你也经常有这样的经验,你的身体可能比气象局还灵敏。
许多偏头痛患者都能“感应”气候异动,究竟天气怎么影响我们的大脑,引发偏头痛?如何预防天气所触发的偏头痛?
天气变化竟是偏头痛的“触发开关”?
台湾神经科医生王培宁指出,偏头痛是一种常见但颇为恼人的神经系统疾病,除了突如其来的疼痛,部分患者还伴随恶心、畏光、视觉模糊等症状,更令人困扰的是,有不少患者发现偏头痛常在“天气变天”时发作,像是下雨前、气温骤降或湿度飙升时。
根据统计,有约3~5成的偏头痛患者,会明确指出“天气”是诱发头痛的主要因素之一;这也让天气成为最常被患者指认的触发源之一。尽管科学界对这种现象仍在研究当中,但已有部分机制可以解释天气为何会“惹怒”我们的神经系统。
为什么偏头痛患者对天气特别敏感?
王培宁说明,偏头痛患者的大脑与神经系统比一般人更为敏感,对环境的微小变化会作出较强烈的反应;当气压、温度、湿度或空气品质产生明显波动时,可能会启动大脑内的疼痛传导路径,引发偏头痛。这也使得偏头痛患者成了“气象预报员”。
这种高感度的神经反应与偏头痛的核心病理“三叉神经血管系统”有关。当外界刺激触发三叉神经时,神经会释放一种名为“神经胜肽”的物质,进一步造成颅内血管扩张、神经发炎,最终导致剧烈头痛。
哪些天气因子会“踩到痛点”?
虽然每个人的敏感因子可能不同,但医学观察显示,有几种常见的天气变化特别容易引发偏头痛:
1. 气压变化
气压的剧烈变动,尤其是在台风、暴风雨来临前,会对大脑血管造成影响,使血管扩张或收缩,引发偏头痛。不少患者也会在搭飞机或上山时,因气压变化出现头痛症状。
2. 气温变动
无论是高温酷暑或气温骤降,这些变化都会打乱身体的生理节奏,进一步影响神经传导与血液循环,诱发偏头痛。
3. 湿度改变
高湿度常与低气压并存,加重其影响;而空气过于干燥则可能导致身体脱水,也是一种潜在的触发因子。
4. 空气品质
像是空气污染、花粉浓度上升等,会刺激呼吸道与神经系统,导致免疫反应与神经活化,增加偏头痛的风险,都市居民或过敏体质者尤其要留意。
5. 暴风雨
如暴风雨这类天气现象,往往同时伴随气压、温度、湿度变化与雷电等多重刺激,更容易让偏头痛患者招架不住。
大脑是如何接收这些天气信号?
我们的大脑透过一套复杂的感觉系统,不断监测外界环境的各种物理与化学变化。王培宁解释,大致上分为3种关键感受器:
1. 压力感受器:分布在血管与主动脉弓,能侦测血压变化,并传递给大脑调控中心;当外界气压变动时,会间接影响体内压力,刺激这些感受器。
2. 温度感受器:皮肤与内脏中存在的神经末梢,对温度高低变化十分敏感,会透过神经讯号回传大脑调节体温。
3. 化学感受器:位于鼻腔、呼吸道的黏膜,能侦测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或过敏原,当这些化学物质刺激神经,可能引发局部发炎,进一步影响大脑功能。
这些环境讯号最终会作用在三叉神经与相关脑区,若反应过强,即可能造成偏头痛发作。
如何防止天气引发偏头痛?
虽然天气无法掌控,但偏头痛的发作却并非无计可施。王培宁建议,以下3个策略能帮助偏头痛患者降低天气影响带来的发作机率:
1. 写头痛日记,找出个人触发因子
养成记录习惯,包含偏头痛出现时间、强度、当时天气等细节,有助于找出自己最敏感的气象因素。例如,有人可能对气压变化特别敏感,有人则是温度变动最易触发。
2. 维持生理稳定,强化内在抗压力
规律的作息、充足睡眠、稳定饮食与水分摄取,加上适度的压力纾解方式(如冥想、瑜伽),能让神经系统更有韧性,减少外界变化对身体造成的冲击。
3. 善用天气预报,事先应对
当预测到气候将有剧烈变化时,就提前调整生活节奏与作息,特别敏感的患者甚至可考虑与医师讨论是否采取预防性的药物治疗,以降低发作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