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字
字

【被动物养大的孩子】 从小被关入鸡笼3年 却花20年让他恢复人性

斐济共和国位于南太平洋中心地带,全国由322个岛屿组成,陆地面积为18272平方公里。
苏吉特-库玛

9岁那年,斐济人苏吉特-库玛(Sujit Kumar)被人发现时,他像鸡一样啄食,像鸡一样蹲着休息,和人说话时,发出“咯咯”的声音。作为一个异端,库玛被“囚禁”了20多年,“鸡人”的称谓由此而得。

20多年后的今天,一个好心人决定“教化”他,教他像正常人一样直立行走,开口讲“人话”,试图让他恢复“人性”。

英、俄等部分媒体近来对斐济岛上一个32岁的男子颇感兴趣。

这名男子名叫苏吉特-库玛,当然,他不是一个普通的人,20多年前,在被外界第一次发现时,他的名字就跟“鸡人”这一称号联系在一起,并且延续至今。

凭借英、俄多方媒体掌握的最翔实的新闻资料,我们可以感知有关苏吉特-库玛的最典型的古怪举止——他老像鸡一样坐在鸡架上,并习惯蹲在地上睡觉,有人给他床睡,但他不愿意那么做。

他通常用嘴巴啄食物吃,所发出的声音是典型的鸡叫“咯咯”声。他还像鸡一样单腿跳跃行走,生气时会将手拱成翅膀模样攻击旁人。

很显然,库玛已具备了鸡的特征,在当地人看来,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鸡人”。

幼年遭遇非常凄凉

对于出现在太平洋岛国上的“鸡人”,远在中国的心理学家并不感到惊奇。赵声咏等教授告诉本报,斐济“鸡人”的成因必定和幼年生活高度相关。

的确,库玛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幼年时代。

据报道,“鸡人”苏吉特·库玛的遭遇非常凄凉,他的父亲在他很小时就被人杀害,母亲也自杀身亡,苏吉特·库玛从此由祖父照顾,但祖父根本不管他,将他关在鸡笼里,跟小鸡们一起生活。

库玛可能是在6岁到9岁时被关进鸡笼的,这一阶段正是孩子学习能力最强的时候,成天跟鸡关在一起的库玛深受鸡的影响,从此不由自主变得鸡模鸡样。

“这一阶段正是人脑的生理功能、社会功能逐步健全的时期。”北京大学脑科学与认知科学中心主任、心理学系教授周晓林博士说,“特别是从4岁左右开始,一直到12岁左右,人有一个认识自我的过程,他究竟认为自己是人是鸡,这一阶段的环境至关重要。而这个认知将会伴随一生。”

3年的鸡笼生活并不足以让库玛成为“刚性”的“鸡人”。心理学家对其后来继续遭受的“倒霉的”囚笼生活感到遗憾。

库玛9岁时逃出了鸡笼,并在路边被行人发现。其时,人们对这样一个有着“古怪行为”的“人种”感到始料不及。

后来,库玛被斐济福利官员送到首都苏瓦的萨玛布拉老人福利院,但福利院工人不知道如何治疗他的“鸡的习性”,只好简单地将他锁在屋内。库玛在那家福利院中一呆就是20多年,大多数时间他都被绑在床上。

直到不久前,一个新西兰人决定帮助库玛“重回人类世界”。这个新西兰人名叫伊丽莎白-克莱顿,是一家慈善机构的负责人。克莱顿宣称,经过专家检查,库玛并无精神方面的缺陷,在得悉库玛的遭遇后,他决心尽最大努力帮助库玛。

用爱治疗空白心灵

“大家都说他跟一只鸡几乎一模一样,但当我第一次看见他的时候,却好像看见他里面隐藏着一个‘人’。”小时候也曾因受虐留下创伤的伊丽莎白,后来决定要把苏吉特带回家照顾并雇了专人照顾库玛,并教他怎么像人一样站立和行走,并开口说“人话”,希望通过进行洗心革面的教育培养他获取人的一些技能和习惯,使他恢复成为一个正常人。

对伊莉莎白而言,苏吉特虽然已经是30几岁,心智上却是个正在学步的幼儿,需要用爱一点一滴的滋养,将他从过去的“空白”中唤醒。“我完全不觉得我在浪费时间,因为这些牺牲都是来自我心中一股燃烧不断的热情,我无法用任何理由推托!”伊丽莎白还是固定带苏吉特到澳洲接受治疗,不放弃任何改变的可能性。就像一个母亲褓抱怀中的婴儿,伊丽莎白也用爱来喂养苏吉特过去空白的心灵。

但是,克莱顿努力的“目标”受到了中国心理学家的质疑。

“早期经验是很重要的,他(库玛)已错过了人脑发育最重要的阶段,要想完全恢复人的特征已经很难。”周晓林教授遗憾地说,“在他被关闭的前9年中,大脑的发育仍在进行,如果在这一时期,通过获取人的生活经验改变大脑的结构、形态和功能,希望还是有的。”

iLifepost Logo 下载 iLifepost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