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水也可能会中毒?有些杯子可能含有铅、镉等重金属物质,毒素会溶解在液体中,喝下去会导致腹痛腹泻,严重的话甚至会损害神经系统,小心不要选错杯子!
近日有茶艺师“漫仔说茶”在《小红书》中发文,指出几种杯子可能有毒,引起网民对饮用水安全的疑虑,并热烈讨论哪些材质和颜色的杯子才比较安全,一些网民更在评论区分享照片,请求博主帮忙检查自己的杯子。
4种可能有毒的杯子
釉上彩的陶瓷杯:当心释出重金属
釉上彩的图案在釉层上方,颜料在釉层表面,在高温或摩擦的情况下,颜料容易脱落到杯中液体中。香港消委会指出,陶瓷器皿的制作中,常有施釉和图案装饰的工序,釉层上的颜料或含铅、镉等重金属。若用劣质的釉料,或制造工艺控制不当,器皿会释出重金属,污染到食物中,被人体摄入。此外,当液体的酸性和温度愈高,铅和镉的释出机会也会愈高。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铅中毒的影响包括高血压、消化系统受损、肾功能受损等,严重的话会造成儿童智商下降,影响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
中国国际食品包装协会指出,釉色陶瓷餐具颜色越鲜艳越危险,提醒消费者要避免使用釉上彩装饰,即是摸起来有凹凸感的陶瓷餐具。
PC材质塑胶杯:增BPA释放可致生育力下降
营养师萧玮霖指出,塑胶类器具在制作过程中,会添加不同种类及比例的塑化剂与安定剂,塑化剂会随着食物温度与pH值等因素释出,接触到食品。选购塑胶杯的时候,应翻到底部,留意上面标示的塑胶材质编号。
PP材质塑胶杯是最安全的材料,耐热度高。而PC材质塑胶杯需要谨慎选择,PC的耐热温度通常为-20℃~120℃,PC材料在高温或长期使用后可能分解出双酚A(BPA),长期装热水或反覆加热会加速材料老化,增加BPA释放风险。
BPA会影响内分泌系统,导致生育能力下降,阻碍儿童发育。购买塑胶杯时应选择标注BPA-Free的产品。
珐琅杯:搪瓷受损易释出有害物质
又称搪瓷杯,搪瓷是一个质地类似玻璃的涂层,包裹在金属器胚外面,用来增强金属制品抵抗酸碱腐蚀和氧化的能力。长期装酸性饮料,柠檬汁、碳酸饮料可能导致重金属溶出。
如果搪瓷受损脱落,内部的金属失去了搪瓷涂层的保护,金属材料就会重新变得易腐蚀易氧化。内部的金属瓷基材料暴露出来,与杯中液体接触,增加有害物溶出的风险。
颜色鲜艳杯子:金属边缘可能释出铅、镉
颜色鲜艳的杯子一般使用了色素调色,颜料之中可能含有重金属。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和美国加州公共卫生部都曾建议,应尽量避免选购内腔和口缘等食物接触面有鲜艳颜色或装饰图案的产品。接触食物或液体的一面最好是纯白色。
杯子边缘如有金边装饰,也可能增加重金属释出的风险。饮用的时候,嘴唇会接触到杯的边缘,若该部分释出铅和镉,在使用时也会经唾液摄入。
3招选杯子
香港消委会建议,选用杯子时应留意以下几点:
1.留意标签资料:购买前,应检视产品上的标签资料,留意杯子是否符合相关食品安全标准,是否有产品合格证,也要留意其他的使用注意事项和供应商资料等。如要放进微波炉和洗碗碟机,要选购标示“微波炉适用”和“洗碗碟机适用”的杯具。
2.不要使用古董器皿作为杯具:古董器皿,装饰用或非食品用途的器皿,特别是彩绘瓷器和锡器,可能出现材质老化、涂层脱落或重金属残留的问题。釉彩中的铅、镉可能渗入杯内液体中,导致铅中毒。
3.停用破损杯具:杯具表面如果出现缺口、裂缝、磨损或刮痕等,不应继续使用,以防破损表面释出有害的重金属,或孳生细菌。塑胶杯如发黄便不应再用,陶瓷或珐琅杯的釉面如有腐蚀现象,或清洗后釉面上出现粉状灰色残留物,代表着杯具会释出较多铅或其他有害物质,也不应继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