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力法则指的是,你的想法本身将会形塑你身处的环境,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利用情绪与感觉影响想法,这些想法将会在我们的生命中自行实现。若你时常在脑海中想像充满爱与深切幸福的人生,久而久之,你就应该会因为时常想像,而真的获得充满爱与幸福的人生。
7步骤学会吸引力法则
吸引力法则有许多不同的实践方式与定义。用谷歌搜寻吸引力法则,你会看到各种宣称能使生活气象一新的方法。形塑人生机构(Shape LifeOrganization)将吸引力法则细分成7个简单的步骤:
步骤1、花5~10分钟冥想,放松思绪。
步骤2、思考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并在脑海中创造出清晰生动的画面。不要产生任何自我质疑。
步骤3、向宇宙要求你所想要的事物。
步骤4、将你的愿望写下来,想像这些事发生在你身上。
步骤5、想像这些愿望正在成真。当你在思考、说话与行动时,都要表现得像是愿望已经成真了。
步骤6、将宇宙赠予你的所有祝福都记录下来,藉此表示感谢。
步骤7、耐心等待,信任宇宙。
研究:吸引力法有害而无益
我们真正该问的问题是,是否有证据能够证实吸引力法则真的可以使生活变得更好?又或者它只是伪装成自我帮助法的伪科学?
一篇在2015年刊登于期刊《欧洲社会心理学》(European Journal ofSocial Psychology)的研究,想要测量在学生与暗恋对象发展恋情时,实施吸引力法则会有什么影响。包括加布里勒.欧廷珍(Gabriele Oettingen)、海瑟.卡佩斯(Heather Kappes)、凯蒂.古腾堡(Katie Guttenberg)与彼得.戈尔维策(Peter Gollwitzer)等4名研究学者组成了研究小组,他们要求受试者想像在不同情境下会如何与暗恋对象互动。
研究学者将受试者的幻想依程度分类,最糟的幻想是极度负面,最好的幻想是极度正面,其中较为正面的幻想是在房间的两端互望并一见钟情这一类的老梗。而被评为较负面幻想的则是一些很糟糕的状况,例如有一位女孩这么描述白日梦的情节:“我们两个人没有牵挂,都是单身,他转向我,笑着问我最近如何。我告诉他我已经有男朋友了。我直到现在还弄不懂我为什么要这么回答。”
5个月后,研究学者再度联络实验受试者,询问他们与暗恋对象的进展如何。平均来说,相较于心怀负面幻想的学生,怀有正面幻想的学生比较无法对暗恋对象表达自己的感受,也就是说没有发展成恋爱关系。
这些学生不约而同使用了吸引力法则,利用幻想与白日梦让自我感觉变得良好,但这些正向思考并没有在生活中成真。期待好运降临只能让你得到满足感,除此之外就什么也没有了。
从实验的结果看来,若我们想要实现渴望达到的目标,吸引力法则似乎是有害而非有益的。正向思考能让我们感觉比较好,但或许我们会因此而变得消极。就像在感到疼痛时使用绷带减轻疼痛,却忽略疼痛的成因。换句话说,想像自己已经得到了渴望的事物,或想像自己能透过好运获得成就,会使我们不再积极主动地追求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