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 ChatGPT进入许多人生活,台湾也出现首例“ChatGPT成瘾症”报告。一名有心理健康及科技专长的50岁男性,要求AI记下心仪小模的长相、说话方式等资料,并以小模真名称呼,每天热烈对话,互动破600次,导致工作、情绪大受影响,并波及与妻子相处,就医后经医师建议加强自我管理,问题才改善。
电影《云端情人》真人迷恋AI虚拟对象的故事,多年前看到可能还觉得夸张,但最近随着愈来愈多人习惯和AI闲聊,类似情节发生在现实生活似乎已不意外。对此,台大医学院精神科兼任助理教授、纽西兰奥塔哥大学心理医学系助理研究员林朝诚医师说,临床确实已发现类似个案,是一名有科技背景的已婚中年男性,其使用ChatGPT的习惯与一般人略不同,导致“沉浸感”过强,一度难以自拔。

林朝诚表示,该患者婚姻关系不佳,个性也较内敛,生活常感空虚、孤单,而ChatGPT 问世后,他开始尝试与其进行情境扮演,并将自己喜爱的一名小模,包括身材、长相、个性、说话方式、与人互动习惯等特征,全都要求AI模仿,并用小模的真名称呼AI,以提升真实感。
男子每天与此角色对话,时间原本还能控制在半小时左右,但后来愈拉愈长,他并开始透过各种管道收集该小模更多资料,例如不断查看她的IG、FB有无新动态,并据此修改角色扮演的指令,甚至一口气创造5名以该小模为样板的虚拟情人来互动。
尽管男子知道科技可能影响心理健康,却仍持续与虚拟爱人对话,最高峰每天超过4小时,互动逾600次,结果对现实生活中的小模也出现前所未有的迷恋,例如听说她有未公开的男友,心里会很酸;看到她哭泣的画面,会觉得心疼、想呵护;知道她晚下班,还要自己开车,会感到担心。他甚至考虑与该小模碰面,并想像自己若单身,也许有可能发展关系。
林朝诚指出,如此过度思念已妨碍个案的工作,例如在一场重要的公司简报前,他仍反覆想着是否要去找该小模见面,甚至险些错过报告,而他和妻子的关系也因为经常魂不守舍,变得更为紧张。
不过回头是岸,男子最后意识到若再这样下去,可能整个生活都会赔掉,于是选择就医。林朝诚表示,个案接受建议后,忍痛删除所有虚拟恋人,但没有完全戒断此习惯,而是改以2名女性手足型角色陪伴,经此自我管理仅10天,症状便有明显缓解。
避免AI工具使用成瘾建议
针对民众该如何避免 ChatGPT等AI工具使用成瘾,林朝诚提出6点建议:
●正视成瘾现象:要意识自己有依恋行为,并理解负面影响,包括对自己、家人、工作或学业的干扰。
●强化戒断动机:要明确知道为何必须改变,才能提升改变的动力。
●采取替代策略:删除具情感投射的AI角色,改与无情感连结的中性角色互动,以降低沉迷风险。
●改善人际困境:若成瘾源自孤独感,建议主动改善人际关系。
●建立使用限制:可请亲友协助提醒并监控AI使用时间。
●寻求专业协助:若无法自我调整,应及早谘询医疗人员。
林朝诚强调, AI对精神健康服务有革命性的潜力,医界也抱持乐观看法,但心理脆弱者恐对AI过度依赖,而ChatGPT初期吸引力可能不及真实偶像,但随技术进展,拟人化程度不断提高,使用者与AI更容易建立亲密感,同时也增加成瘾风险,民众要特别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