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字
字

驾车时口出恶言、逼车、按喇叭 你是否有路怒症? 7招改善愤怒情绪

近日,台湾新北三峡北大小学前(19)日发生重大车祸,高龄78岁的司机暴冲造成3人死亡、12人受伤。这起悲剧除了引起社会对高龄驾驶者的关注,网友从监视器画面分析余姓男子动机,出现另一个声音──这起事件不是单纯失控,而是情绪性攻击。社群聚焦讨论,老翁疑似“路怒症发作”导致危险驾驶的心理行为障碍。

“路怒症”是什么?反应最真实的性格

“路怒症”其实是非医学正式定义的疾病,台湾心理医生李政洋表示,有路怒不一定有精神诊断,有些学者将它视为一种症状群,包含:情绪(愤怒、抓狂)、认知(想要报复、命令自己和其他人)、生理(心跳加快、肌肉紧绷、肩膀僵硬、咬紧牙关)、行为(怒吼其他驾驶、超速),这类患者往往无法抑制怒气,容易因小事突然爆发,口出恶言、逼车、按喇叭,导致危险驾驶甚至暴力行为。

从路怒症也可以看出一个人最真实的性格!台湾专业谘商心理师林萃芬在著作《从习惯洞察人心》提到:“人在开车时处于‘无意识状态’,一切反应都来自被制约的习惯动作,因此最真实的个性、情绪与价值观,往往会不自觉流露出来”。

所以下次搭朋友便车时,不妨注意他怎么握方向盘、怎么超车、怎么骂人,也许从这些小习惯,可以观察到过去从未注意到的那一面。

“开车动不动急煞、横冲直撞、猛变车道”这些症状,林萃芬曾在书中提及,这类人可能不是开快车技术差,而是情绪不稳、冲动控制能力较弱,他们常因为想“抢时间”、“求效率”而违规。从这些开车习惯也显示,这类司机通常生活中较缺乏耐性,容易被小事激怒,也不擅长处理突发状况。

“7种”方式改善路怒症:从认知模式下手

对于如何减低司机的愤怒,李政洋说明,可以从促发的因素、认知情绪、生理反应行为,一连串的身心反应来着手:

1、接纳、耐受、现实的期待:

愤怒的司机常会不切实际的相信,负面的事件不会发生在他们的身上,认知上的改变,帮助他们不这样来期待,而是接受并且耐受不可避免的事件。

2、试着少点命令的想法:

愤怒的司机常会执着于其他人应该如何驾驶,使用认知重建来辨认并且接受,个人的偏好,没有办法套用在别人。

3、考虑其他比较好一点的替代方式:

认知上可以考虑其他的可能,例如可以问自己是怎么知道对方的想法,可能是对方对路不熟悉,或是车子有问题。

4、原谅:

大部份时候可能对方是无心的,可以注意在我们都可能犯错,我会试着对他宽容一些。

5、增加自我效能感:

想信自己有能力可以在生气的状况下,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例如可以告诉自己,如果有需要可以在路边休息一下,喘口气再好好想一想。

6、转移注意力:

引导自己来注意其他的事情,例如即将上映的电影,周末与朋友的聚会。

7、放下、忽略:

告诉自己这不值得生气,放下它,专注在安全驾驶。

iLifepost Logo 下载 iLifepost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