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宫廷料理丰盛,一餐动辄百道菜,因而有满汉全席的说法,不过外界好奇,皇家吃剩的菜都去哪了?对此,末代皇帝溥仪揭露背后不为人说的灰色商业链。
根据“网易”报导,古代皇室用膳讲究排场,每一餐都需要耗费相当多的人力与资源,溥仪曾在自传《我的前半生》透露,在他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即便宫中不复当年豪华,所有吃穿用度也缩减许多,但即便如此,“每月还是要消耗掉810斤的猪肉,要用掉240只鸡鸭,还有各种各样数不清的山珍海味,以及品类繁多的点心……”更别说宫中繁荣正盛的时期,皇帝的膳食有多豪奢了。
事实上,这些大量的剩食,皇家主要有三种处理方式,首先是赏赐给后宫,按照规定,皇帝用膳时,即便是身分再尊贵的妃子都要站着吃饭,不能和皇帝平起平坐,有些妃子只有伺候的份,连和皇帝同桌吃饭的资格都没有,一般只有受宠的妃子才能吃到皇帝赏赐的饭菜。
其次是赏赐给大臣,很多大臣为了不耽误早朝,凌晨3、4点就赶路进宫,几乎没时间吃早餐,只能饿着肚子,因此面对皇帝的赏赐都会感恩戴德地吃完,并视为荣耀。
第三种则是“倒卖”,御膳房的人会将这些剩菜收集起来,运出宫外卖钱,品相好一点的就卖给高档酒家,供贵家公子食用,因为是皇帝的“御膳”,就算是剩菜剩饭,上至富贵人家、下至平民百姓都会争相购买,日子久了便形成一条灰色商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