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东北大学副教授米代武司领导的研究团队近期发表研究结果指出,在气温较低的时期受精而出生的人,其体内负责消耗能量产生热量的“褐色脂肪”活性较高,因此有肥胖风险较低的倾向。
根据《NHK》报导指出,褐色脂肪主要分布于人体肩膀与颈部周围,具备在寒冷环境下燃烧能量、产生热量的功能,活性越高者,肥胖风险相对越低。过去已有相关研究证实此生理特性,但此次研究首次在人类中揭示了受精时期气温与褐色脂肪活性之间的明确关联。
研究团队针对18岁至29岁的大约360名男性,调查其从出生日期推测出的受精时期气温,并比较不同时期受精者体内褐色脂肪的活性。结果显示,在10月下旬至4月上旬这段气温较低时期受精的人群,褐色脂肪活性比4月下旬至10月上旬气温较高时期受精者平均高出约1.3倍。
此外,在另一项针对20岁至78岁约290名男女的研究也观察到相似的情形。受精于寒冷时期的人群,不仅褐色脂肪活性较高,内脏脂肪量亦较少,平均减少幅度约为18%,进一步显示其肥胖风险有降低的可能性。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中并未发现“出生季节”与褐色脂肪活性之间有明显关联,突显出受精时期的气温才是关键因素。
报导中提到,在过去小白鼠研究中,研究团队就已知暴露于低温环境的雄性小鼠所产下的后代,褐色脂肪活性会提高。但这次东北大学团队是首次在人类中证实受精时期气温与褐色脂肪活性之间的直接关联。
对此,米代武司副教授表示,未来将进一步厘清其中的生理与分子机制,并希望藉此开发出新的生活习惯病预防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