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客家人分为多种,包括大埔、海丰、陆丰、河婆等,过年方式部分会有些许不同,而河婆客家人过年会做三件事,一是吃擂茶、二是吃年糕(甜粄),三是到神庙拜三山国王,缺一不可。然而,这三件事对于新年又有什么含义呢?

有人说,有“擂茶”飘香的地方,就有河婆人;有三山国王庙香火的地方,就有客家人足迹。
这话说得一点没错,河婆客家人过年吃“擂茶”,客家人过年拜客家神三山国王已是流传千年习俗。马来西亚河婆蔡氏公会会长蔡德云受访时,针对“河婆人如何过年”侃侃而谈时说,河婆客家人过年会做三件事,一是吃擂茶、二是吃年糕(甜粄),三是到神庙拜三山国王,缺一不可。
“年除夕夜,河婆人爱围炉当团圆饭,吃饱后小辈向长辈拜年、长辈给小孩压岁钱。我的童年记忆中,大年初一早上,父母拜了祖先家神,一家人会吃斋品,闲话家常,乐也融融。”
他透露,多数河婆人,年初一会吃半天斋,代表一年之始不杀生,属于斋素菜,包括树仔菜、芥兰、花生、斋饼及年糕等,12点过后才开荤吃酿豆腐、牛、鱼、鸡、鸭和猪肉。”
初七、十五吃擂茶
他透露,过一个年,河婆人会吃两次擂茶——大年初七人日和年十五元宵节,年初七配七道素菜,年十五元宵配15道斋菜,包括生菜、蒜苗、韮菜、花生、腐竹及炸豆腐等,吃了代表新年已过,隔天要重回工作岗位继续努力工作。
他讲述,擂茶的精华在擂茶汤,极为讲究厨艺,除了放入各种蔬菜,还要加上芝麻、茶叶、花生、九层塔、薄荷、苦粒心及胡椒磨成粉沫,然后再加入热水或滚汤熬成一锅香浓青绿色的擂茶汤,色香味俱全,额留香齿。他说,根据老人家说,蔬菜较寒,煮擂茶时最好放一点生姜驱寒。
蔡德云是大马河婆客家人,祖籍是中国揭西东心埔汤埔寨。他表示,河婆人用砵磨擂茶,拿番石榴树干做的棍磨擂茶,磨出来的味道带有树香。双溪古月的河婆客家人新村,有一些磨棍已有上百年历史,棍越磨越短,文物价值却越来越高。
年廿日吃年糕补天穿
谈到过年,他又说,河婆客家人还有庆祝补天穿节日,一个属于客家人独有的习俗,就是在农历正月廿日吃年糕 “ 补天穿”。
相传,每年正月廿日,天会穿洞下大雨殃及农作物,天上的女娲娘娘就要尽快炼石补天。客家人在这一天炸黏黏的年糕(甜粄),就是祈求女娲尽快修补穿洞的天空,不会造成大地出现水灾和洪灾。
客家人相信,女媧补天后,大地就会风调雨顺、万物生机勃勃、农牧丰收。因此,客家人在这一天都会祭拜女娲。他说,从前,客家人有句谚语“有做嘸做,聊到天穿过”,意思就是天穿日,男不耕田,怕锄地会使大地漏水。女不织衣,怕针会刺破天空。客家人也相信,当天做工,所赚的都会漏光,徒劳无功。
“这天,有客來访,客家人会炸年糕请吃甜粄、糍粑,年糕切片后跟芋头、番薯一起油炸,香脆可口。目前,市面上都能买到炸年糕。一些客家人还将年糕撕成小块抛向天空,意为补天,再撒于地,意为补地。
另一方面,谈到年味时,蔡德云强调,在他记忆中,客家人的年菜少不了算盘子、菜粄、细粄、甜粄、米呈、酿豆腐、桃粄、鱼、虾、炖腿、鸡、鸭及菜水。吃饱后,小孩才穿上新衣,晚上去找朋友放鞭炮,开开心心过年。
“算盘子形状如同算盘上的算珠,寓意年年赚大钱,算盘打得叮当响。吃甜粄则求风调雨顺、四季平安,至于吃细粄,代表人丁兴旺,代代荣昌。”
蔡德云也说,米呈是客家人特有的年饼,在大马已有逾百年历史,主要材料有酸柑、麦芽糖、花生、芝麻、米香及米谷等。米香亦可泡在擂茶内跟其他蔬菜一起吃,成为老一辈客家人最爱的美食。
拜三山国王庇佑之恩
另外,河婆人过年多数都会到附近的三山国王庙膜拜,祈求一家老少出入平安,成为过年的传统。据知,三山国王是河婆人的神明,河婆人在世界各地共建了数千间三山国王庙,单是台湾就有一千多间,香火鼎盛、有求必应。
他讲述,三山国王庙的发源地在河婆的揭西,民间故有三山国王庙所到之地,必有客家人居住的说词。可见,河婆人跟三山国王庙的渊源是多么密不可分。
三山国王是何许人也?相传在南宋末年,一队宋军撤退到漳浦,隐蔽在丛山密林中的湖西乡保卫国土,三位骁勇善战的将军被尊称为大王、二王、三王。他们保家卫国之余还为乡民治病,助寻山泉打井、进山射杀豺狼,保护人畜安全,深受百姓爱戴,奉为三王。
南宋灭亡后,三位骁将在寡不敌众下壮烈牺牲。湖西乡民将三王遗体葬于坑尾村狮球山烧香祭祀。后来,乡民在狮球山建庙供奉三王公塑像,三王庙由此而来。后来,华裔先贤南来大马,也把三王庙香火传到大马,灵验无比。
三王分别是清化威德报国王(明山)、助政明肃宁国王(巾山)、惠威宏应丰国王(独山),渊源流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