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丰收节在英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这一天,英国各地的教堂和学校都举办庆祝活动。教堂里举行丰收节礼拜仪式,人们祈祷,唱诵赞美诗,用收割的农作物装饰教堂,感谢上帝赐予他们丰盛的食物。学校则借着节日的契机向家长和孩子们讲授关于农事耕作的事宜以及收割庄稼的流程,讲授关于水果、蔬菜以及其他农作物的知识。人们去学校和教堂时都带上自己的食物,这些食物被分成小份,送给有需要的人们,因为丰收节同时也是一个提醒人们要把自己的食物分享给那些不如自己幸运之人的日子。现在许多学校和教堂都在丰收节募集钱款,来帮助其他国家穷苦的人们。
丰收节是英国最古老也是最具有传统性的节日之一,历史学家们认为,丰收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5世纪的异教徒时期。当时米迦勒教广泛传播,蔓延到了西方的基督教世界。米迦勒意为“如上帝般”,它最初源自于迦勒底人(美索不达米亚人),那些人把米迦勒看成他们所敬仰的神。米迦勒节也被称作“圣·米迦勒的盛宴”,定在每年的9月29日。人们在这一天大摆宴席,庆祝收割季节的告一段落。在中世纪,米迦勒节是一个盛大的宗教宴会,教堂被装饰成秋天的金色,人们在这一天饱享盛宴,鹅肉是必不可少的佳肴,人们相信吃鹅肉可以庇佑第二年财产平安。
早期从英格兰流亡到北美的宗教难民把庆祝丰收节的习俗也带到了北美。这些被称作“香客”的英格兰移民在1621年庆祝了他们在北美大陆的“第一个感恩节”。值得一提的是,最初的感恩节菜单里是没有火鸡的,人们吃的是鹅肉、龙虾、鱼以及鹿肉。
虽然现代英国人可以设定丰收节的日期以便开展庆祝活动,但在过去,丰收节的日期是变化的,庆祝的时间取决于所有的农作物收割完成的时间。所有的村民,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需要投入到收割的劳动中,直到最后一刻,因为每个人的生存都依赖这一年的收成。当所有的收割工作都圆满结束,当装着农作物的最后一辆货车成功返回农场,丰收节的庆祝活动也就开始了。

具有象征意义的玉米娃娃是丰收节特有的传统元素。虽然被叫作“玉米娃娃”,但其实“玉米”在古英语中是“谷物”的意思,而“娃娃”在古英语的真正意思是“神”,所以“玉米娃娃”其实指的是“谷物女神”。在古时,人们相信庄稼地里藏着谷物女神,农夫们在收割庄稼时,每割掉一排农作物,谷物女神的藏身之处就减少一点,直到剩下最后一棵农作物时,谷物女神便藏身在这棵农作物的叶子里。所以在收割结束时,农夫们会用最后一棵农作物的叶子做成一个娃娃。这个娃娃会被一直保存到第二年春天,寓示着第二年仍然有一个好收成。

作家威廉·霍恩在1836年的作品中是这样记载这一传统的:一位老人,或者是德高望重的人,从收割的作物中找出最好的一小束麦穗,把它们整齐地捆好。这束扎好的麦穗叫作小麦“脖子”。待收割结束时,他要用双手举着这束“脖子”,站在人群中间大喊,“我有了!我有了!我有了!”围在他周围的人们就要齐声问他,“什么?什么?什么?”他再大喊,“脖子!脖子!脖子!”于是周围的人一起欢呼,“万岁!万岁!万岁!”
“丰收”这个词通常会让人想起农作物的收成,但其实,英国的丰收节不仅庆祝来自土地上的农作物的丰收,同时也用来感谢来自大海的馈赠。每年10月,伦敦的比林斯盖特海鲜市场都会举办“海洋收获感恩节”,人们用鱼来装饰教堂,感谢从大海获得的好收成。
虽然今天的大部分英国人并不都是亲自播种和收割自己吃的粮食,但是他们却仍然在提醒自己和后人,一年中的这个季节是何等重要,他们教育自己的后代去了解丰收节的历史,保留和传承传统习俗,这也是他们向自己靠天吃饭的祖先致敬的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