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常跟随老妈到戏院看粤语古装戏曲电影,但她从来没有带我去吉隆坡武吉免登的BB Park中华游艺场(金河广场前身)看舞台上的粤剧,可能因为这种 “大戏”票价比戏院六角半的戏票贵得多,而全剧也长达三四个小时,在金钱和时间上她都花不起。
由于演奏戏曲的大锣大鼓发出“查撑笃撑”的声响,我们小孩便把粤剧称为“笃笃撑”或“查笃撑”大戏。所有粤剧老倌都经过一番苦练,才能上台演出。儿时从丽的呼声听到唐涤生的妻子郑孟霞主持一个访问红伶影星的节目《戏剧生涯》,知道原来戏班新人初踏台板担演闲角如兵卒、家丁那种跑龙套的“茄喱啡”,有个特别名称叫“拉扯”,不知是否专门东拉西扯,或者胡扯瞎扯而得此名?至于扮演侍婢、宫女的女闲角,则称“梅香”,也许因为戏中一般丫鬟例牌都是名叫“冬梅”或“春香”的吧?
因时代变迁,近年来看到的舞台粤剧多数是一段段的“折子戏” 精华。在受限制的场地上,不像拍电影那样有实景,很多东西和动作都只是象征式的。例如戏中的武将骑马,却不能把一匹真马牵上台演出,那武将只需挥动马缰,做出牵马、纵马、勒马等动作,乐师也奏出类似马儿嘶鸣的声音,观众便意会到这表示他正在骑马,并宽容接受,不会因为没有看见真马出现认为不够逼真而喝倒彩“柴台”。
看粤剧最吸引我的是所唱的戏曲,但不是把字句拉到长长的“长句二黄”之类的传统慢板梆黄乐曲,而是旋律动听的粤乐小曲。在撰词家的笔下,创出很多词藻优美且有押韵的佳句,反映出其古典文学修养之高。例如一曲《妆台秋思》,在唐涤生的《帝女花》之《香夭》里,写成:“落花满天蔽月光,借一杯附荐凤台上,帝女花带泪上香,愿丧生回谢爹娘……”
后来此曲词被人改写为:“落街冇钱买面包,靠赊又怕被人闹,肚饥似只饿猫,受了饥寒我开声喊……”这堪称通俗谐趣的折堕版,展现出落魄无奈的一面。甚至还听过带点情色意味的尹光版本:“落番半边百叶窗,我最惊又会被人望,有个阴湿靓女实会装,我昨晚冲凉就领当。佢偷偷看,偷偷望,好彩嗰阵我仲未脱清光……”如果唐涤生复活听到,可能会气得再一次吐血身亡!
所谓“天不怕,地不怕,最怕广东人讲官话”,偏偏粤剧里不时会出现官腔官话,曾听过老倌高喝一声听来像粤语的:“敲丹!”这是什么意思呢?是指敲开一粒仙丹或红毛丹吗?后来才知是京腔官话的“好胆!”骂人胆大包天胡作妄为。
我还听过老倌厉声疾呼一句:“Call Now Yeah!”怎么粤剧里会讲英语?依英语字面解读,似乎是叫人“现在拨电话”,跟着怪叫一声:“Yeah!”过后才搞清楚,“Call Now Yeah”原来是官话的“可怒也”!
【免责声明】
“爱生活iLifePost”网站欢迎读者/网民留言,创造友好交流空间;唯网民留言皆不代 表本网站立场。本网站有权删除任何人身攻击、鼓吹种族宗教隔阂、诽谤造谣、网络霸凌等煽动性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