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掏耳朵亦称采耳。是民俗七十二行中的一技,也是天府之国休闲文化里的特有一种文化现象。
掏耳朵能让人在酥痒、紧张、刺激的体验中得到最大的享受和放松,因而又有人将其称为“小舒服”。“一听这名字就有很大的感召力,如果不亲身体会,你无法体验到掏耳朵是多么的销魂。”
有人说:茶馆是小成都,成都是大茶馆,来过成都的应该都不会否认。成都喝茶的地方真的很多,有:茶馆、茶楼、茶铺、茶坊、茶舍、茶室、茶社、茶园等等,可谓林林总总。茶客们或充壳子(聊天、摆龙门阵)或麻将或地主。但老成都大都还是喜欢去“坝坝茶馆”,所谓坝坝,其实就是露天茶园。如果是在冬日里遇到出太阳的时候,那这些茶园就到处打拥堂了,你要想找把椅子喝个茶晒个太阳,多半就很难了。

将传统发扬光大
掏耳人在成都街头随处可见,已成为了当地独特传统的一部分,其历史据说可以追溯到数世纪前。据美食作者、中国饮食传道者邓洛普(Fuchsia Dunlop)说,这种习俗可追溯到宋朝(960-1279)。
上世纪90年代中期,邓洛普在成都学习,期间曾与一位掏耳人做过朋友。直到今天,掏耳人(男性为主,女性较少)仍常出没于城市里受欢迎的茶馆,如成都人民公园里的茶馆和游客众多的宽窄巷子(小巷纵横宛若迷宫,建筑皆是清代风格)。虽然他们偶尔会用几把椅子临时支个小店,但大部分时间还是不拘礼节地露天工作。
四川采耳古来有之。据传,古时川人,特别是那些狂士,常常会袒胸掏耳,体现的是他们无拘无束、逍遥自在休闲生活状态。
从传统到现代,民间至今仍有三大快活之说,即采耳、捏脚、洗澡。由于耳部是人体最重要的听觉器官,也是身体平衡的杠杆,其神经系统非常敏感。因而,又有人将掏耳带给人的身体感受称为“小舒服”。成都人称呼掏耳师傅不叫采耳师,直呼“掏耳朵的”,有时甚至简称“耳朵”。这其中没有不敬,要的只是简略,茶园里人头攒动,熙熙嚷嚷,突闻一声“耳朵”!那便是生意来了,耳朵们岂不喜哉?
做一个合格的采耳师并不易,他除了具备极佳的视力、身体稳定度以外,还得心细心静,否则这碗饭是吃不下去的。他还得配套齐全的采耳工具,包括耳扒子、鹅毛棒、鸡毛棒、铗子、震子、马尾、刮耳刀、耳起、棉花棒、酒精、双氧水,装备再齐一点的还有头灯、手灯等。之后,他就必须要熟练的掌握使用这些“十八般武器”了。

刺激穴位有益健康
拥有多年经验的掏耳朵陈师父表示,现今在成都掏耳朵的大多是四川资阳、安岳一带的。他从事掏耳已有十多年了,算是子承父业。他介绍:掏耳是有严格程序的,耳有干型、湿型和适中型之分,有经验的“耳朵”必须得熟练应对。
掏耳的通常手法:首先要轻捻耳扒子,刮去小耳屎碎,达到放松耳部、按摩六个重要穴位的目的;接着下拉耳垂(益肾),上提耳尖(提神)揉搓,实施对七十五个穴位的按摩;再用刮耳刀轻刮、刺激内耳穴位,以让客人感轻痒为佳;继续轻刮耳阔,以螺旋式渐进为宜,对耳洞上文敏感区刺多次(三轻一重),待耳朵痒时再刺深(俗称下海底),一秒后外抽;用鹅毛棒在耳洞前部顺时针方向旋转,再渐进深入停留两秒,左右转动后抽出;连续用耳扒子挂耳朵内侧,除去耳机污垢,轻刮至后脑勺、耳根、颈部,以酥麻为佳。最后放鹅毛棒于耳朵内,用铗子左右摇摆震动,鹅毛棒转动,至耳膜处再响铗震动毛棒三五次便大功告成。
采耳主要讲究的是手法,它要求采耳技师手法应当做到轻、稳、准。采耳,是专业技师利用各种独特,传统的采耳工具对耳洞内外进行抚摸、推压、按摸、梳理等刺激手法施展的一个过程,使人在酥痒、紧张、刺激的体验中得到最大的享受和放松,最后乖乖地把人民币从口袋里掏出来,再交给“耳朵”。
在掏耳的过程中,“耳朵”常常会将耳屎放在顾客的身上,那是对自己手艺的炫耀,尤其当掏出大块的耳屎时更是洋洋得意,而此时的被掏者感觉却又是:“千年游来多享受,神仙飞来也歇脚”!
【免责声明】
“爱生活iLifePost”网站欢迎读者/网民留言,创造友好交流空间;唯网民留言皆不代表本网站立场。本网站有权删除任何人身攻击、鼓吹种族宗教隔阂、诽谤造谣、网络霸凌等煽动性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