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话叫“不吃羊肉空惹一身膻”,是指羊肉还没吃上,反倒沾了一身羊膻气。比喻干了某一件事,好处还没捞着,反而惹来一堆麻烦。
这里的“膻”,是不好,也可以是很多人避之不及的麻烦。
说来奇怪,大家对于羊肉的膻味态度很两极:有些人一点儿也不能忍,敬而远之;有些人却要的就是那个味,爱羊肉的谓之鲜,不爱的谓之膻。
想想,几年前,雪隆一带羊腩煲大行其道,各种标榜着港式羊腩煲的专门店,也一间接着一间开。
羊痴一名,我还是留意过很多相关的店家讯息,因为我非常爱吃羊肉,而且膻味越重越爱,没有味道还会觉得难吃的那种人。
但是,无论是在身边或网路,或者很多网红介绍店家时都会一再强调“这里的羊肉一点儿也不膻”,每当听到这一关键句子,立马就兴致缺缺,打消完一切我想去吃的念头。
其实,也都看过好多表示自己爱吃羊肉但不敢吃有膻味的羊肉的人士,一些还会精研如何去膻去味的方法。
我其实是非常纳闷的,因为对我而言羊肉的重点特色就是那股膻味,如果不喜欢那味道的话,那吃羊肉的意义何在?这跟吃猪吃牛,又有何分别,那不是更省事吗?
但后来仔细思考后我想到一个可能性,有没有可能他们喜欢的其实不是羊肉本身,而是羊肉料理的调理方式与口味?
我有一友人就偏爱吃中国烧烤店里的烤羊肉串,盖满辣子孜然,把膻味全被遮掩,她就是爱吃,虽然我觉得可能这换成猪肉了也没差。
后来,我还被告知,这些烤串到底是不是羊肉,还是要抱着怀疑的态度,我就几乎不敢碰了。
最近看书时,才知道古代人的饮食,真不是想要吃什么就能吃上什么,发现许多有趣的知识点。
例如我们常在剧集里,看到主角们点餐,那句:“店小二,给我上两斤肉!”但是什么人吃什么肉,还是有差的,可曾想过,那是什么肉吗?
在宋朝,牛是重要的耕作辅助,当时宰杀牛还是会被仗责,虽然也有偷吃偷宰,但公然售卖且普遍食用的,自然不能是牛肉。
羊肉却是极之盛行的,尤其是宋朝皇帝喜爱吃羊肉,宴会上吃羊肉的数量庞大。而且,随着食羊风气日盛,关于羊肉的菜色也逐渐丰富,自宋朝以后更是百花齐放。
这时我又不免想着,以前的皇帝,应该都是爱膻之人啊!
【免责声明】
“爱生活iLifePost”网站欢迎读者/网民留言,创造友好交流空间;唯网民留言皆不代 表本网站立场。本网站有权删除任何人身攻击、鼓吹种族宗教隔阂、诽谤造谣、网络霸凌等煽动性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