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生男叫“添丁”
生女应该叫什么?

在古装戏情景,当男孩出生的话,大家就会恭喜对方“添丁进口”,意思就是说这个人家生了孩子,填人进口,是一个吉祥话和祝福语。
在古装戏情景,当男孩出生的话,大家就会恭喜对方“添丁进口”,意思就是说这个人家生了孩子,填人进口,是一个吉祥话和祝福语。
在香港新界围村至今仍保留“添丁点灯”的传统。
在香港新界围村至今仍保留“添丁点灯”的传统。

中国传统重生男,称之为“添丁”,在香港新界围村至今仍保留“添丁点灯”的传统,可见对于生男之重视。然而对于生女,总得有个名字,这在传统中国来说,有所谓“添口”(或称增口),当中又代表什么呢?

不得不说,在传统中国经济中,“丁”是国家的经济支柱,重要收入的来源。但“丁”并不完全等同男士,严格来说是指成年男性,也就是年在十六至六十岁的男子。他们体力充沛,在经济生产上可以从事农业耕作,也可以担当地方力役工作,在战争的时候,更可保家卫国,上战场杀敌。

实行计口授田制度

至于女的为什么叫“添口”呢?顾名思义,口便是一张吃饭的“口”。传统来说,只要是吃饭的人口也可以称作“口”,如《孟子·梁惠王上》∶“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即明确道出,“口”便是消费粮食的人口。因为古代社会视女士为不能从事农业生产,所以称生女为“口”。

另一方面,上文提到“丁”泛指成年男性,那么未成年男性,也可以视为“口”。在汉初,即有专门针对儿童的人口税。那时百姓七岁到十四岁出口赋钱,一人23钱,其中20钱为天子的、3钱是汉武帝时开始加征的额外口钱,用作补贴车骑马即战争经费。据说在汉武帝一朝,由于政府开支大增,所以把口钱的征税最低年龄降至三岁,直至汉元帝时才采纳贡禹的建议,改成七岁开始出口赋。东汉末年,政治黑暗,口赋有时从一岁起征,以至于“民多不举子”,口赋此时负担最重。

至于女性在传统中国是否不曾从事农耕工作呢?当然不是,尤其在战时,女性也要从事农务,尤其是寡妇,因此在北魏时代实行的均田制,便有不论男女的“口分田”之设。在北魏太和九年(485年),孝文帝改革,依照汉人李安世之议,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是在北魏已实行的“计口授田制度”演变而来,由于战争造成北魏境内的大片无人区,土地荒芜,世家大族兼并土地的所有权和占有权十分混乱,在这一特殊情况下的北魏王朝而产生的。

根据“均田制”诏令,政府按照人数授给田地,分为露田(种谷物之田)和桑田。露田又称“口分田”,举凡男十五岁以上给四十亩,女给二十亩,奴婢也可以有露田,死后把田地还给官府。至于桑田又称永业田,仅于男丁,每人授田二十亩,作为自己的财产,不用还给官府,但不可买卖。另外,“口分田”在农民年老或身后须将田归还官府等,可见“均田制”政策基本上以男丁为主。

劳动经济依赖壮丁

除了政策上的不公外,在生男及生女的仪式上也有别。生男叫“弄璋之喜”,见《诗经·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牀。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古代中国把璋给男孩玩,希望他将来有玉一样的品德。据《左传》庄公二十四年(西元前670年)记载,鲁庄公的臣子御孙说,男子进见所用的礼物为玉帛或禽鸟,至于女子进见所用的礼物则不过是榛、栗、枣、脩而已。

生女又名“弄瓦之喜”,见《诗经·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诒罹。”句意是指若生的是女孩,就让她睡在地板上,只用小被子包裹身体,给她玩纺织机上的纺梭,希望长大后能够擅长女红。“瓦”指的是纺织时使用的纺梭,“弄瓦”就被人用来比喻生女孩,所以生女又称“弄瓦之喜”。

总而言之,旧中国经济结构属于劳动型经济,非常依赖壮丁去从事农耕及地区建设等力役等工作,在战时男丁也成为重要的兵员,所以才有偏重男性的传统。至于女性,由于在经济生产上依附于男丁,所以名义上地位较低,被设定在与小童一样饭来张口的社会地位。而于实际上,女性不可能完全不从事经济生产工作,尤其是寡妇需要自食其力,她们或部分从事农耕工作,或更多从事“女织”等工作,赚取不下于“男耕”的经济回报,形成社会上若干的平衡。

【免责声明】
“爱生活iLifePost”网站欢迎读者/网民留言,创造友好交流空间;唯网民留言皆不代表本网站立场。本网站有权删除任何人身攻击、鼓吹种族宗教隔阂、诽谤造谣、网络霸凌等煽动性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