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医生怎么称呼?

医生,一个受人尊敬的职业,但在历史不同朝代有不同的称呼。
医生,一个受人尊敬的职业,但在历史不同朝代有不同的称呼。

在西方医学没有流入中国以前,在古代,中医还不叫“中医”,“中”是相对于“西”而言的。古代人对医生称呼极多,这些称呼大多出自历代中医名家的事迹。蕴含了人们对于这些名家医术与医德的敬佩之情。

岐黄

岐黄之术又称岐黄医术,“黄”指的是轩辕黄帝,“岐”是他的臣子岐伯。相传黄帝常与岐伯坐而论道,探讨医学问题,对疾病的病因、诊断以及治疗等原理设问作答,予以阐明,其中的很多内容都记载于《黄帝内经》这部医学著作中。后世出于对黄帝、岐伯的尊崇,遂将岐黄之术指代中医医术,并认为《黄帝内经》是中医药学理论的渊源、最权威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就是这两位先人一问一答的形式写出来的。

青囊

因三国时期名医华佗的医学著作《青囊书》而得名。据说,华佗被杀前,为报一狱吏酒肉侍奉之恩,曾将所用医书装满一青囊送与他。华佗死后,狱吏亦行医,使华佗的部分医术流传下来,据此,后人称医生为青囊。

杏林

三国时期,吴国有一位医生,名叫董奉。董奉少年时期,除了学习古籍经典之外,发奋钻研岐黄之术,立志要做一位济世的医生。一个偶然的机会修得道术,不但医术极为高明,而且能够预言风雨。

董奉修得道术后,周游天下,以医术济世救人。途经钟离(今安徽凤阳)时,他看到当地人民由于三国争战而贫病交加,便根据当地的地理、气候条件,把江南种植果木的农业技术知识传播给钟离农民,鼓励人们在荒山坡上种植杏树以救荒致富,可惜人们并不实行。

于是,董奉定下了一奇特的规章:看病不收费用,但重病者病痊愈后,要在山坡上种植杏树五株;病轻者,种一株。数年后,董奉门前杏树成林,从此人们便唤医生为杏林。

橘井

“龙蟠橘井”的典故成书见于西汉刘向所撰的《列仙传》。相传西汉文帝时,有一个湖南郴州人苏耽,笃好神仙养生之术,人们称他为“苏仙”,在他得道成仙之际,他对他的母亲说:“明年天下会发生一场大的瘟疫,我们院子里的井水和橘树能够治疗。如果有患病的人,给他一升井水,一片橘叶,煎汤饮服,立可痊愈。”后来果然如苏耽所言,天下瘟疫大行,求井水橘叶者,远至千里;饮井水橘叶者,也即刻痊愈。等瘟疫过后,人们就看到有一条龙从井里飞腾而起,直冲云霄,于是人们就认定蟠龙乃苏耽所化,以救万民。从此,“橘井”一词也同样慢慢演化为中医药的代名词了。

悬壶

悬壶,与古代修道求仙的一个传说有关。一天东汉名医费长房,看到竹杖上挂了葫芦的一位老人在集市上卖药,天黑散街后,那位壶翁跳入葫芦中,当时只有费长房一人看到,费长房颇感奇怪。为了弄清壶翁的来历,费长房以酒款待。壶翁知其意图后,让费长房隔日再来。壶翁邀他一起进入葫芦,只见葫芦内布置整齐华美,佳肴满桌,费长房立刻拜壶翁为师,学习医术和修仙之道。几年后,费长房艺满,也开始悬壶济世行医。这个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即是悬壶称谓的来由。

大夫

最早的时候大夫不是指医生,而是中国古代一种高级官职的名称。秦朝有太医令、丞等,延续到唐代,除太医令外,还设医学博士、医监、医正等官职。五代设翰林医官使,宋朝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都有了相当的发展。负责管理医疗行政的官职很多。宋制翰林医官院医官就分七级,而官职就更多了,有22种,如:和安大夫、成和大夫、成安大夫、成全大夫、保安大夫、翰林良医、和安郎、保安郎、翰林医正、翰林医痊、翰林医令、翰林医诊、翰林医学……从那时起,人们也就称医生为“大夫”了。

郎中

宋朝人们用“郎中”来称呼医生,此后“郎中”即成为人们对中医师的习惯称谓。其实,“郎中”原是秦代所设立的官位,指皇帝的侍从官员。宋朝有位身兼“郎中”官位的御医叫陈亚,此人医术高明,深得皇帝赏识。他为人诙谐,曾以中药名写诗百首。如“风雨前湖夜,轩窗半夏凉”;“但看车前牛岭上,十家皮没五家皮”等。这些“药诗”巧用谐音双关的修辞技巧将前胡、半夏、车前、五加皮等中药名糅入诗中,而让人不觉牵强附会。

有一年天旱,陈亚和友人蔡襄在路上看到一个和尚求雨,但见和尚赤膊当日而晒,殊为可笑。陈亚随口念道:“不雨若令过半夏,应定晒作葫芦巴。”句中半夏、葫芦巴也均为药名。此事传到民间,陈亚名声大振,都认为他不但精通医术,更熟谙药名。以后便有学医者以读陈亚“药诗”为乐事,他身兼的官位“郎中”也渐渐成为了医生的代称。

【免责声明】
“爱生活iLifePost”网站欢迎读者/网民留言,创造友好交流空间;唯网民留言皆不代表本网站立场。本网站有权删除任何人身攻击、鼓吹种族宗教隔阂、诽谤造谣、网络霸凌等煽动性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