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告别式 为何越来越流行?

新加坡女子Michelle Ng(圆图),在获悉自己的病情恶化后,于2023年12月下旬举办生前告别式,现场气氛温馨,宛如一场生日派对。10天后她便撒手人寰。
新加坡女子Michelle Ng(圆图),在获悉自己的病情恶化后,于2023年12月下旬举办生前告别式,现场气氛温馨,宛如一场生日派对。10天后她便撒手人寰。

 
“生前告别式”指的是一个人在生前为自己组织或安排的告别仪式。这种仪式最大的意义是允许当事人在去世之前有机会与亲朋好友告别,表达对他们的爱意、感激之情或是道别的心情。

这类型的告别式一般上不带悲伤的气氛,它可以是一种仪式、聚会、晚宴或其他形式,具体形式是根据个人的偏好和文化背景而有所不同。
葬礼变成派对

迈克尔·赫布(Michael Hebb)是“死亡晚餐”(Death Over Dinner)的创始人,这是一个非盈利组织,鼓励人们在晚餐时讨论关于死亡的问题。

事情起源是这样的:迈克尔·赫布在40岁生日前不久,与相处多年的女友分手。他不想一个人过生日,于是给50位至亲好友发了电邮,邀请他们参加自己的生日派对。其中,有40人立即回复,表示愿意参加派对。

赫布的好友们一商量,决定干脆给他搞一个“葬礼派对”,因为平时他们把赫布戏称为“死亡先生”(Mr Death)。一开始,他们只想借此搞笑一下,并不是认真的。但随着葬礼筹划工作的进展,很快变得一本正经起来。

“葬礼”那天,赫布白衫素裹,躺在一个为他量身定做的无盖棺材里。他要在棺材里一动不动躺三个小时。然后,再由护柩者把棺材抬起,放在一个黑暗的屋里。屋里只点一根蜡烛。

赫布事后回忆说,他能闻到抬棺材人口中强烈的威士忌酒味。赫布表示,他知道他们喝酒是为了壮胆,否则会感到害怕。

“葬礼”时,赫布的一名女性朋友尽管知道这不是真的,但看到赫布躺在棺材里一动不动,还是忍不住哭了起来。

朋友们开始致悼词,其中一位朋友说,“我担心你永远也不会知道我有多爱你了。”

赫布15岁的女儿是最后一个致悼词的。“她把手放在我身上,发表了一份感人至深的悼词。在悼词中,她表达了对我的爱,我作为一个父亲对她意味着什么。所有人都哭了。”

通过这次经历,赫布对人生有了新看法。现在,他觉得自己就像有了第二次机会一样,知道如何改进人际关系,以及修补过去40年来的一些错误。通过这次经历,赫布对人生有了新的看法。

“死亡晚餐”创始人迈克尔·赫布,曾办过一场生前告别式,并由此改变了他对人际关系的看法。
“死亡晚餐”创始人迈克尔·赫布,曾办过一场生前告别式,并由此改变了他对人际关系的看法。

 

听听人们真实心声

根据英国一个葬礼组织的统计,这种在生前办后事的做法在英国也越来越流行。

而有些国家,比如韩国和日本,给活人举行葬礼已经悄然盛行。这样做的一个好处是整个活动的中心人物仍然在场,可以听到别人对他的真实评价。

死亡话题不再是禁忌,如今不少东方国家也流行举办生前告别式。
死亡话题不再是禁忌,如今不少东方国家也流行举办生前告别式。

2009年的一次相关调查发现,如果连续一个星期,每天能用5分钟时间思考一下死亡,则能减少一些抑郁的想法。

活时办葬礼不仅挑战了传统的葬礼文化,也打破了死亡这个禁忌话题。

来自英国约克的威廉姆森从事丧葬工作已有30年。今年晚些时候,他计划推出这种为活人办葬礼的形式。

威廉姆森表示,以他从事丧葬多年的经验来看,亲朋好友在葬礼上所说的话往往让他印象非常深刻。

有时,威廉姆森问一些来客:“你会在死者生前说这些话吗?”通常他们都会说,不会。

于是他就想,那为什么不能在人还没去世前办一场葬礼呢?让他们听听人们真实的心声。
让死亡来得更真切

28岁的乔治娅目前自愿帮助人们举办 “活人葬礼”。这一灵感来自于她自己祖父的葬礼。

乔治娅记得祖父的葬礼来了许多人,让她十分感慨。她不禁在想,要是祖父能知道有这么多的朋友来看他该有多好啊!

一年过去了,乔治娅共帮助组织了六个这样的葬礼。她认为与传统葬礼相比,这更有意义,因为整个事件的主角可以在场,亲历葬礼。

2016年,汤姆的祖父重病在身。医生说他大约还有一个月左右的时光。汤姆的祖父大胆地提出,要在去世前组织一场庆祝派对。

24岁的汤姆参与了祖父“葬礼”的组织活动。大约80人前来参加葬礼,他们还请了一名摄影师、搭了一个舞台、弄了一些滑稽道具等。

汤姆表示,这样做的确需要勇气,因为你知道自己就要离世。

他说,“这有点让人难以置信。给活人举行葬礼,让死亡的事实来得更真切。”

但是,这是他祖父的心愿。而且,汤姆可以看出他祖父这一天很开心。
剧院葬礼体验

英国剧院和戏剧界似乎也顺应了这种潮流,为人们提供葬礼体验,让参加者体会一下参加自己葬礼的感受。

负责葬礼体验的剧院负责人马丁表示,为了让葬礼体验更逼真,他和同事们一起修造了一个墓地、小教堂和停尸房。

每个希望体验葬礼的客户需要坐下来与工作人员一起讨论他们的葬礼安排,包括在葬礼上选择朗读哪些赞美诗等。

然后,“死者”被送进停尸房,进行整容化妆。“死者”被放入棺材中,但棺材上面留一个孔,以便他们可以看到葬礼的活动。

来参加葬礼的宾客会把他们的悼词写下来,挂在一棵纪念树上。

整个过程将持续25分钟。 然后,棺材被入土,降至1.8米深的坟穴中。

马丁说,有时这种戏剧葬礼体验会出现非常感人的情景,让你永生不忘。

但不是每个人都喜欢用“葬礼”这个字眼。有些人更愿接受“送别派对”这样的字眼。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临终关怀课程讲师格林表示,随着社会进步以及人们观念的改变,人们对后世安排的选择也越来越多样化。

前面提到的乔治娅表示,当人们知道她为人们组织生前葬礼时,许多人会表示惊讶,称不知道还可以这样做。

至于是否每个人都愿意在活时参加自己的葬礼,那完全取决于本人了。但至少,它给人们提供了又一种选择。

·生前告别式的意义

一个人不可能有机会参加自己未来的葬礼,因此,为自己举办一场生前告别会,就具备了以下的意义:

情感的支持:生前告别式为当事人、家人和朋友提供了一个共同的场合,让他们表达对彼此的爱、感激和关怀。这种情感支持可以帮助所有参与者在面对悲伤和挑战时,得到支持和安慰,也让他们回顾和分享彼此美好的回忆。

和解与道别:生前告别式为当事人和他们所爱的人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机会,让他们在当事人“临终”之前和解、道别,处理未完成的事务或情感问题,从而减轻遗憾和痛苦。

传达重要信息:当事人可以利用生前告别式的机会,向家人和朋友传达某些重要的信息、遗愿或想法,例如如对未来的希望、对生命的反思等,从而为自己的“离世”留下一些有意义的遗言。

安排善后事宜:生前告别式也可以让当事人和家人讨论并安排善后事宜,例如葬礼安排、遗产分配、医疗护理等,从而为离世做好淮备,减轻家人的负担。

生前告别式可说是一场临终预习,他日当事人去世后,其家属可以再次为他/她举办一场正式的告别式。

·真的百无禁忌吗?

生前告别式在本质上是为一个来到生命末期的人,以及其家人和朋友,给予安抚和宽慰的一种方式。然而,尽管它有许多正面的意义,但如果不妥善处理,也可能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或害处:

财务压力:组织生前告别式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源,包括策划、准备、安排、场地和协调。这可能会对家人和朋友的生活造成额外的压力,特别是若当事人本身已经需要大量的关注和医疗照顾的情况下。

心理压力:对于一些人来说,参加生前告别式可能会给他们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因为他们不得不面对自己或所爱之人离世后的现实考量,这可能会增加他们的焦虑和情绪压力。

社会压力:在东方传统社会的文化中,人们对如何举行生前告别式存有特定的期望和规范,这可能会带给当事人的家人和朋友造成额外的压力。尤其是艺人这些公众人物,不管他们举行生前告别式的动机为何,都要接受社会的质疑和“讨伐”的声浪。

因此,在考虑举办生前告别式之前,最重要的是要权衡其带来的好处和潜在的负面影响,并与家人、朋友一起讨论这个决定,以确保尊重每个人的意愿和需求。

黄明志不是第一人!
夏蕙姨办告别式作慈善

4月1日,歌手黄明志选在愚人节上演了一出惹“火”的生前告别式戏码。实际上,在娱乐圈中为自己送终的艺人早有先例。现年93岁的香港艺人夏蕙姨(黄夏蕙)因为经常出席名人丧礼而有“殡仪之星”之称。一向喜欢标奇立异以博取见报机会的她,早在2014年就为自己举办了一场轰动香港的生前告别式。

d05

夏蕙姨于10年前,就已经为自己举办过生前告别式。
夏蕙姨于10年前,就已经为自己举办过生前告别式。

她当时看到圈中的老友们相继离开,感怀自己年事已高但还健朗,不如提前安排好“以后的事”。她在将军澳景林社区会堂举办的生前告别式,邀请了一众好友来“观礼”。夏蕙姨本人则打扮华丽,更戴上后冠,遵守丧礼规矩,包括有扶灵名单、遗照、寿衣、瞻仰芳容仪式,连同水晶棺材,共花费180万港元(约110万令吉),并获得商家赞助。

夏蕙姨这场犹如港姐出巡的生前告别式,最惊心的一幕,当数她躺在水晶棺材中供人“瞻仰”!

事后,夏蕙姨姨将活动所有费用,包括身上的首饰、寿衣、骨灰坛、水晶棺材等物品捐作慈善拍卖,并全数拨予慈善机构,帮助独居长者往生后的殓葬费用。

 

【免责声明】
“爱生活iLifePost”网站欢迎读者/网民留言,创造友好交流空间;唯网民留言皆不代表本网站立场。本网站有权删除任何人身攻击、鼓吹种族宗教隔阂、诽谤造谣、网络霸凌等煽动性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