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2人吃粿条中毒亡
急症科医生解释
浸木耳不当可产生致命毒素

IMG_6695

近日台北市出现吃粿条后中毒死亡事件,据台湾衞生福利部公布的数字,有8人身上验出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BKA),当中有2人不治。香港急症科医学院前院长萧粤中表示,米酵菌酸中毒罕见,因食物被椰毒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简称霍尔德氏菌)污染才会产生米酵菌酸;惟一旦中毒,情况会十分严重,死亡率最高达六成。

香港医院药剂师学会会长崔俊明亦在通话中表示,一旦中毒,没有解药可医治,只有支持性治疗减轻病人局部器官的衰竭。

他们均呼吁市民多加注意易发米酵菌酸的淀粉质食物,如椰子、粟米储存的温度、和酸碱度,避免把食物放在室温摄氏25度和酸碱值中性的环境中;而木耳这类泥土植物亦容易让霍尔德氏菌产生有毒物质,故不应在室温浸泡超过半小时,如能放在雪柜及加几滴食用醋、柠檬汁浸泡更好,浸泡完亦应尽快煮用。

台湾衞福部表示,近日有8宗食物中毒患者,包括2名死者的样本检验出极微量的米酵菌酸,怀疑因进食台北市宝林茶室的淀粉类食品粿条后中毒。

香港急症科医学院前院长萧粤中指出,引致米酵菌酸毒素的霍尔德氏菌「本身喺泥土先有」,而在室温摄氏26度、酸碱度中性的环境下,才有机会产生米酵菌酸毒素,所以要「天时地利人和先制造到毒素」,他表示,因米酵菌酸导致食物中毒的情况罕见,出现机会较微;不过,一旦中毒则后果严重,有不少死亡个案。

萧粤中续指,米酵菌酸在中毒后1至10小时内出现症状,包括肠胃道作闷、疴呕、头晕、甚至昏迷等。因米酵菌酸毒素会阻碍线粒体的运作,「线粒体就好似细胞工厂咁,将食物能量转化做ATP(三磷酸腺苷)」,而米酵菌酸的毒素则会妨碍细胞的能量释放,让细胞窒息,无法制造和释放出能量供给身体,最终导致细胞坏死,如果在器官内有大量细胞坏死,会引致器官失调,如肾、肝衰竭等,至于脑和心脏因细胞坏死就不能复原,情况会更严重。

萧表示,米酵菌酸毒的死亡风险大,在以往个案死亡率高达4至6成,「愈食得多米酵菌酸污染咗嘅食物就愈高死亡率。」

医院药剂师学会会长崔俊明亦指出,米酵菌酸毒中毒后,无解药可治疗,只有为病人进行支持性治疗,如给予药物给中毒后肾衰竭病人,尽量维持其器官运作。

崔俊明表示,米酵菌酸主要在以下环境产生:摄氏26度至30度的室温、酸碱度为中性、淀粉质食物,如粟米、椰子,以及菌类食物如如木耳、雪耳,他呼吁市民小心食物、饭菜的储存,不要长时间放下室温下。

至于在浸泡木耳、雪耳时,他建尽量放在雪柜较冻的环境浸泡,更可滴几滴醋、柠檬汁让水酸碱值变酸,减少霍尔德氏菌发酵;如果在室温浸泡的话,则不要浸超过半小时,亦要留意周边环境的卫生,以及彻底洗净木耳后才浸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