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神道事 193:
笑佛弥勒菩萨

弥勒佛是中国民间所熟悉的佛教神,中土佛教寺院多会供奉,其在民间的知名度仅次于观音菩萨。弥勒,系梵文Maitreya音译的略称,意为慈氏,这是他的姓,名叫阿逸多,为三世佛之一(三世佛即过去佛拘那含牟尼、迦叶等诸佛;现在佛释迦牟尼佛;未来佛弥勒等诸佛)。

由于弥勒佛总是一副笑口常开的尊容,所以常被老百姓视为吉祥的象征。
由于弥勒佛总是一副笑口常开的尊容,所以常被老百姓视为吉祥的象征。

 

根据佛教说法,弥勒出生于婆罗门家庭,后成为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先佛入灭,未来将继释迦牟尼佛而降世成佛,广传佛法。其实,中国民间对于佛教中弥勒佛的出处、法力、行事等,并不知道多少,但那笑容可掬的胖大和尚的形象,则是妇孺皆知的。

然而,这一形象并非由印度传入的弥勒佛真实面容。其最初的形象与此大相径庭。根据《弥勒上生经》和《弥勒下生成佛经》等经本,古时印度有个名叫鸡头城的国家,土地肥沃,人口众多,街道整齐,当时有一位名叫修梵摩的大臣,是国王年少时的游伴。修梵摩容貌端正,长得不高不矮,不胖不瘦,不白不黑,中等身材。他有一貌如天仙的妻子,她身心健康,说话时口吐罗华香味,身上不时散发出梅檀香味。

当时弥勒在兜率天(梵文Tusta的音译,意谓“妙足”、“知足”,即“候补佛休养院”),观察到父母不老不少,乃倒着从母亲右胁出生,其母为之取名弥勒。弥勒出生时,便相貌庄严,全身黄金色,年少时在家,不久便出家求道,其学道的地方就在离鸡头城不远的一棵龙华树下。弥勒端坐在树下,修成无上道果。

当弥勒成为佛祖的弟子,侍立佛侧听佛说法时,释迦牟尼便预言弥勒将继承佛位,成为未来娑婆世界的教主,故此又被尊称为“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弥勒成道后,许多人前去听他说法,他要教导那么多的弟子,忙得不亦乐乎,似不当如此闲逸。

因为佛教经典中宣称弥勒菩萨最终要继承释迦牟尼佛的佛位,取而代之,所以中国历史上农民造反,常有托言弥勒下生者。近代民间的一些秘密宗教,如白莲教等,也常打出弥勒的旗号,借此吸引拥护者。

那么,人们所熟知的弥勒佛的形象,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原来,这幅笑佛的尊容来自中国古代一个自称弥勒佛化身的和尚。佛家认为,佛菩萨有无数化身,在人间弘扬佛法,救苦救难。这一理念,被中国民间所接受。相传所谓的布袋和尚,就是弥勒佛的化身。
预示吉凶

据说,唐末五代后梁时期,岳林寺(今浙江奉化)来了个容貌古怪,身体矮胖,丰乳下垂,大腹便便,一天到晚笑嘻嘻的游方僧人,名叫契此。他常用一根木棍挑着个布袋,内装随身用具,四处化缘,人称布袋和尚。他见物即乞,语无伦次,随地寝卧,似颠似痴,却能预测天气,天将雨,即穿湿鞋,天转晴,即拖木屐。他还能预示吉凶,与人言祸福,十分灵验,并善于为人驱邪避灾。布袋和尚讲话做事也很奇特,一般人难以理解。如有人问他佛法大意是什么,他就放下布袋,叉手而立。别人不理解,再问,他背起布袋就走。

其实,布袋和尚是用哑语告诉世人:佛法就是心上放下一切世俗的事情。他曾自己作歌自己唱道:“只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纵横妙用可怜生,一切不如心真实……万法何殊心何异,何劳更用寻经义。”这歌阐述了“即心即佛”的道理,也就是说,心里明白了就行,用不着苦读佛经。

一天,布袋和尚端坐在岳林寺盘石上向人说偈曰:“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皆不识。”说罢即涅槃于石上。人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布袋和尚就是弥勒佛的化身。于是,此后便根据布袋和尚的形象,塑造了“笑口常开,大肚能容”的慈祥和蔼的弥勒笑佛塑像。

布袋和尚也就以弥勒佛的名义坐镇寺庙中,人们入寺院拜佛,一进山门,未见到佛祖之前,便先参拜这尊笑佛,其像旁的对联也特别引人注目:“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此对联劝世讽世,何等深刻!

LPM20140822LLNy067_cn王忠文道长

若读者们有兴趣了解更多,欢迎致电询问:

中华道学研修中心
ZHONG HUA DAO XUE CENTRE & SERVICES

3-1,Tingkat 1,
Jalan Temenggung 3/9,
Sek 9,Bandar Mahkota Cheras,
43200 Cheras,Selangor.

电话:
016-607 8299
011-3676 8299
03-9547 6888

 

【免责声明】
“爱生活iLifePost”网站欢迎读者/网民留言,创造友好交流空间;唯网民留言皆不代表本网站立场。本网站有权删除任何人身攻击、鼓吹种族宗教隔阂、诽谤造谣、网络霸凌等煽动性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