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府太师林偕春讳偕春,字孚元,号警庸,福建云霄人,诞生于明朝内忧外患时期,明嘉靖十六年(一五三七) 四月四日。林太师公晚年自号云山居士,嘉靖四十年举人,嘉靖四十四年 (一五六五)二十八岁考取进士登仕途,选翰林,授检讨,迁编修,督两浙学政,南赣兵备道,湖广右参政,所至治绩斐然,对社会风情民间疾苦了若指掌,怀走仕途展抱负之志,救民于水火,为人民所爱戴。
林偕春博学多才,工于古文、辞、诗歌,文章气节兼之,“戊辰(隆庆二年,即1568年)分校礼闱、所得南宫之士独盛”。
避免一场兵祸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至四十四年(1565年)间,广东饶平一带“盗贼”进入诏安、云霄等地,吏部欲添设臬宪,委以练兵诏邑,控制云霄。
林偕春以“官多民扰”,向家宰陈述理由后罢设时,云霄有少数不法之徒常于乡间抢劫,参戍与巡海宪臣议请朝廷夷以兵革,林偕春即向朝廷反映情况,倡导乡民联防,使不法之徒销声匿迹(后著《条上弭盗方略》),避免了一场兵祸。
万历元年(1573年)奉诏纂修武宗、世宗两朝实录,经筵展书、管理诰敕,万历二年(1574年),《实录成》,首辅张居正派典籍要林偕春为其撰述增褒饰语,以“王言有体”给予拒绝,宁挫一官、不假一字,为此被张居正记恨。
翌年(1575年),按例时京官考察,张居正找不到林偕春的把柄,便以例转为由,摈其出翰林院,调任湖广按察司副使。
林偕春知是张居正报复,行至淮安“疏乞致仕归”,家居期间,于万历七年(1579年)应漳浦县令朱廷益邀请,参与续修《漳浦县志》。
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逝世,复林偕春为两浙提学,将赴任时,应乡民请求,向县令和巡抚提出蠲免云霄公溪舶饷事,虽得罪了地方官员,也不为悔。
督两浙学政期间,为朝廷选拔的人才“不胜编录”,曾破例准许未参加岁考的陶望龄补试,并据其才学拔居榜首,为此而被直指使弹劾挂职(后望龄会试第一名,殿试第三名)。
求学者络绎不绝
万历十三年(1585年),补南赣兵备道副使,时岑冈一带有义民“作乱”,众议主张用兵征剿,独林偕春以“胜小不武,滥杀非仁”力争,巡抚接受他的意见,经抚慰使骚乱平息,受到朝廷钦赏。
万历十四年(1586年)升任湖广布政使司右参政,分守荆西,当时荆西大旱,他全力组织抗灾赈济,百姓无不感恩戴德,不料次年(1587年)京中传来消息,又有人抓住浙江考试一事对他造谣中伤。他感
叹地说:“这么大的宇宙竟容不得一个林偕春,那我就只好逃往醉乡去了。”他在署壁上题下“赤魃为灾气蕴隆,宵衣露祷意匆匆,谁知六事空惆怅,尽在狂夫萋菲中”、“深居慈母织含辛,谁信曾参解杀人。投抒不为三至动,还教世事假成真”等诗句后,携带家眷弃官归里,从此不再出山。
弃官家居后,筑小斋悬匾“读书谈道”,云霄读书人上门请教求学者络绎不绝,前涂是浦、云、诏交通必经之道,往来官员慕名,经常上门拜望请教,他只谈民间利弊得失绝不涉及个人私事。
明制官员致仕家居,照例每月由地方发给车马费,他一概辞谢说:“我安步当车很是舒适,怎能增加地方的负担。”因而更加受人敬重。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林偕春逝世,云霄人为之罢市奔丧,葬于云霄马径山,入祀漳浦乡贤祠。
光绪九年(1883年),云霄厅绅商各界募款,在城关竹仔街漳江之畔,兴建云山书院(现福建云霄太师公祖庙),雕像崇祀,其少年时在南山寺右侧的读书处,也由乡民建为南屏书院。
云山书院大堂主体建筑,抬梁式,重檐歇嵿,全部屋脊以彩瓷塑龙凤,人物故事,花卉鸟兽,正厅祀林偕春神像,上楼为魁星阁,左右厅各有二厅三房,整体结构严谨,飞檐错落,具有南方沿海古风格,成为一方之胜,1988年定为漳州观光旅游点。
1084是读者向林府太师求到的正字,来与大家分享,祈望能为众人带来一笔横财。
【免责声明】
“爱生活iLifePost”网站欢迎读者/网民留言,创造友好交流空间;唯网民留言皆不代表本网站立场。本网站有权删除任何人身攻击、鼓吹种族宗教隔阂、诽谤造谣、网络霸凌等煽动性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