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不在的“符号”

早前,我们探讨国龙的由来,以及龙与12生肖的关系……

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都喜欢说自己是真龙天子,与他们有关的东西都得带上一个龙字,皇帝坐的椅子称为龙椅、穿的衣服叫龙袍、他的子孙称为龙种,就连身体不舒服,也叫龙体欠安,那以下还有什么龙的由来。

中国古代的皇帝被称为九五之尊,或者称为九五至尊,与中国的龙崇拜和易经有关。
中国古代的皇帝被称为九五之尊,或者称为九五至尊,与中国的龙崇拜和易经有关。

(三)皇帝为何称“九五之尊”

在十二生肖中,龙却有独特的地位。既然在十二生肖中已排定座位,龙居第五,前面四位已有生肖,因而又得费煞苦心将龙的地位高高托起。于是就将“五”化成皇帝的独享的数字。五在天干地支中是属于辰时,即上午7时至9时,是最美好耕作的开始。在找到“五”的数字后,又怎样将其他数字连贯起来,才能成为皇帝的独有称号。这就要相学家们算一算,他们发现从一到十的数目中,只有阳数“九”是最大的,这象征着最崇高的地位;而位居第五则象征着正统(以五行之中的金木水火土及中为准)。这样一来,在十二生肖中,既然五是最大的,九也是最大的数目。这样一来,“九五之尊”就成皇帝专有的称号,平民百姓不得侵犯。

举个例子:在唐朝的唐太宗时代,因其名“李世民”,坊间将观音称为“观世音”,也就被官府下令删掉“世”字,就这样只剩下“观音”了。由此可见,皇帝的名号是不可被侵犯的,否则会招惹杀生之祸。

将莽蛇视为龙

另一方面,伴随着印度佛教的兴起,在西汉时代佛教开始流传(公元前206年起),但立足于东汉年代(公元25年起)。当时民心动荡,社会不安,宗教很容易滋生。
最先信奉佛教的是汉朝的一个亲王——楚王刘英,而第一个信佛的皇帝是刘恒帝(公元前180至公元前157),他们两人都有弱点,一个有谋反之心;另一个则荒淫无道,乃利用佛来减轻心灵上的罪恶感。可惜,诚心不足,都告早逝。

佛教传入中国后,又怎样与“龙”发生关系?根据东汉人笔录的佛教经典中,竟然也发现有一种梵文称为“那伽”(NAGA)的动物(今日的马来话,称龙为NAGA)与龙相似。

经典说,“那伽”长身无足,能在大海及其他水城中称王称霸。追究起来其实是蟒蛇,而印度的佛教视为龙。更甚者,佛教中也出现所谓的“天龙八部”(金庸有一部著名武侠小说取名为《天龙八部》)。

天龙八部发愿护持佛法,欢喜奉行并相随护法。
天龙八部发愿护持佛法,欢喜奉行并相随护法。

(四)佛教与天龙八部

“天龙八部”是佛教中的护法神的总称。因其分天众、龙众、夜叉、乾达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迦八部而得名。

龙在八部中位置仅次于“天”,具有无穷的通天本领。它们居于大海,池沼与空中,能兴云佈雨,降福消灾。

再进一步,佛经中又有“龙”中八大龙王的故事,即难陀龙王、跋难陀龙王、婆加罗龙王和修吉龙王、德叉迦龙王、阿那婆达多龙王、摩耶斯龙王和优钵罗龙王(宋代画家张胜温就留下这样的画)。

当然在神话中,又有五龙王、七龙王、八十一龙王等等,不一而足。从龙王中又演译出海龙王、龙王宫等。中国民间传说中的海龙王及龙宫的故事,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佛教的影响。

不否容认,入传中国的佛教,也懂得利用龙为佛服务。可惜佛教始终未重视龙的价值和地位,以致佛教和龙的关系渐渐淡泊。除了突出佛祖外,佛教并没有把龙摆上高位,只把它当为保护佛祖之工具或艺术装饰品,登不上大雅之堂。

龙在道教中最主要的作用是助道士上天入地,沟通鬼神。
龙在道教中最主要的作用是助道士上天入地,沟通鬼神。

(五)道教与龙的关系

至于道教,它的形成大约在东汉时代(公元25年起),也与佛教传入中国差不多同时。道教基本上不是产生来对抗佛教的,它是中国的本土宗教,继承了鬼神思想和巫术观念,更具神秘的色彩,较接近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当中国处在动荡不安的年代,人类对宗教的信仰自然相对加强。除了佛教外,道教的流传更广。它所鼓吹的怪力乱神的迷信,远远超过佛教所能做到的。

道教对于龙的看法更为深入,当佛教宣扬的“龙王”在民间被广泛认同后,道教迫不及待效法佛教,编造出自己龙王的故事。它创造的龙有东南西北四海龙王,又有东南西北帝,居中央的是“黄帝五方龙王”,此风一开,有数不尽的各种龙王跳出来,令人眼花撩乱。延续到明代“龙生九子”的故事,开始流传。

拜龙神慰藉心灵

道教顺应中国人的口味,把龙放在比较明显的地位,但不是至高的,他们信奉的始祖是老子(李聃),不是龙创道教,否则他们大可称为“龙教”,以符合中国人的迷信思想(不过孔子有此拜会老子时,竟称老子为“龙”。由此可见,龙的形象高大威猛)。

既然不称为“龙教”,当无理由祭拜“龙”。不过,因为中国人面对黄河、长江泛滥之害,一直无法消除恐惧感,只好相信海中或河中必定有龙王作怪,不期然在有水的地方,也顺手拜拜海龙王,不列入道教正堂。

我们可以这样说,百姓为了生存求助于“龙神”,封建帝王为了江山稳固也要求助于“龙神”。既然各有所需,道教顺水人情,鼓吹迷信,要人民把皇帝当龙来看,只有敬畏,没有反抗的余地。

道教的中心思想是听天由命、顺应天命,正是历代皇帝们所要表达的。道教之流行与此大有关系。整体而言,道教是统治者收服人民的“催眠符”。龙对道教来说,正好可被兼收并蓄用来协助推广道教,以通上层和下层的社会。

有传说,屈原投江后化身为龙,人们在每年端午节正午12点前“洗龙水”可以得到龙神屈原的庇护,一年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有传说,屈原投江后化身为龙,人们在每年端午节正午12点前“洗龙水”可以得到龙神屈原的庇护,一年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六)屈原成“龙”化身

如果说“龙”在佛教和道教兴起后,其所扮演的是“通天角色”(战国时期楚国大诗人屈原“九歌”中即描写神人乘龙在天空飞行的景象)。

因此当屈原在汨罗江投河自尽时,老百姓就急于找寻屈原,并投粽子于江中,怕他被大鱼吃掉,接著又划船寻找,后来转变成划龙舟竞赛,因而有所谓端午节划龙舟的传统习俗,当时的人要用“龙”架屈原上天。如果说龙在宗教上扮演的角色已告褪色,那么在政治上,龙的地位也有一页沧桑。

首先是商朝时“造龙而尊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被后世尊称“祖龙”。还有西汉立国者刘邦也神化自己是“龙的出身”,这位龙气十足的皇帝,把龙当着“权威”的象征。

五代(公元907年起)时的楚王马希范命人造了九龙殿,以八龙绕柱,自言本身是一龙也。尤其不可异议的是,在汉代,有些皇帝的年号是以龙作为标志,例如黄龙、龙兴、青龙、龙飞、神龙、龙凤等等。

从公元前49年起到公元1397年间,有20个皇帝是以龙作为年号的。他们对龙的迷信,达到极点。

皇帝对“龙”的垄断,到了元朝登上高峰。元世祖忽必烈下令不得贩卖纹龙图案的缎匹,并限定五爪龙为皇帝专用。

乾隆皇帝龙袍正面上的行龙纹。
乾隆皇帝龙袍正面上的行龙纹。
乾隆龙袍正面上的正龙纹。

(七)龙是封建王朝的国旗

明代的朱元璋(1368年立国)出身低微,亟需神化自己提高威信,规定龙只能作为御用品,限制官吏衣服,不许用玄黄紫色,和绣上龙凤标志。

龙投身入皇帝身体后,有所谓龙袍、龙颜、龙座、龙体等归皇帝独有的特殊名词。

清朝基本上继承了对龙的重视,被皇帝所认可。皇帝的衣服是又龙又凤,多姿多采。

抑有进者,清代晚期,“龙旗”成为大清朝的国旗,同治7年至9年(1868-1870年),清廷派往欧美的第一个外交节团使用了龙旗。这是中国在海外升起的第一面国旗。

大清龙旗。
大清龙旗。
1949年,毛泽东在天安门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
1949年,毛泽东在天安门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

(八)大清龙旗

从此以后,外交集团,机构和海外使节亦逐渐以“龙旗”为大清国的标志。1900年,当列强入侵北京之时,太和殿上的“真龙天子”竟束手无策,携眷而逃。

光绪皇帝之弟戴沣在八国联军总帅瓦德西的威迫下,打着一面大龙旗代表大清皇帝“八德谢罪”。伴随戴沣的这面龙旗,现藏于故宫博物馆,它给我们留下了充满血泪与屈辱的回忆,同时也宣告龙在政治中的澈底没落和灭亡(参阅“龙与中国文化”)。

龙在中国政治上的衰退,标志着封建帝国的崩溃,代之而起的是民国的到来。1912年孙中山建立了“中华民国”,龙也就被世俗化。间中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直到1949年,毛泽东在天安门插上第一面“五星红旗”,龙不再政治上“耀武扬威”了。

但吊诡的是,在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年代,所有的华人变成“龙的传人”。这一首歌唱遍大江南北,中华民族也就变成“龙的传人”了。

【免责声明】
“爱生活iLifePost”网站欢迎读者/网民留言,创造友好交流空间;唯网民留言皆不代表本网站立场。本网站有权删除任何人身攻击、鼓吹种族宗教隔阂、诽谤造谣、网络霸凌等煽动性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