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神道事 162:
山中宰相陶弘景

陶弘景自号华阳隐居,谥贞白先生,南北朝时期的著名道教学者,道教茅山宗的开创者。他曾在南朝宋、齐、梁三朝作官;在宗教信仰方面,道、佛兼宗。他一生似宦非宦,似隐非隐。

陶弘景虽然隐居山中,但每逢有国家大事,他都会以书信咨询,故有“山中宰相”的称号。
陶弘景虽然隐居山中,但每逢有国家大事,他都会以书信咨询,故有“山中宰相”的称号。

 
生于江东名门,祖陶隆,于南朝宋时侍从孝武帝征战有功,封晋安侯。父陶贞宝,深解药术,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有《陶隐居集》,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帮助修订《本草经集注》,是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谘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出身于南朝士族家庭。尧帝陶唐的后代,七世祖陶浚,三国时吴国的镇南将军,后降晋为尚书。祖父陶隆,好武功,解药性。父陶贞宝,字国重,文武全才。自幼聪明异常,十岁读葛洪《神仙传》,便立志养生,十五岁著《寻山志》。

二十岁被引为诸王侍读,后拜左卫殿中将军。三十六岁梁代齐而立,隐居句曲山(茅山)华阳洞。梁武帝早年便与陶弘景认识,称帝之后,想让其出山为官,辅佐朝政。陶于是画了一张画,两头牛,一个自在地吃草,一个带着金笼头、被拿着鞭子的人牵着鼻子。梁武帝一见,便知其意,虽不为官,但书信不断,常以朝廷大事与他商讨,人称“山中宰相”。

492年,陶弘景36岁,他的好友萧衍取得了帝位,他便隐居于曲山。梁武帝萧衍深知陶弘景的才能,几次想请他出仕,都被他拒绝了。后来,梁武帝无法,只好时常将国家大事写成信件,派人送到曲山请教陶弘景,陶弘景看在多年好友的份上,也时常写信给梁武帝,指点政策。于是,朝廷与曲山间音信不断,陶弘景虽身在方外,却俨然成为了朝廷决策人物,当时人们都称他为“山中宰相”。

中医药学贡献多

陶弘景的一生,跨宋、齐、梁三代,经历可谓复杂。虽然梁武帝对其恩遇有加,《南史》也有“山中宰相”之誉。但在南梁时期,举国崇佛的大环境下,陶弘景作为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迫于压力出走远游。最后以道教上清派宗师的身份,前往鄮县礼阿育王塔,自誓受戒,佛道兼修。

陶弘景学识渊博、多才多艺,醉心于修道登仙、长生不死而研究服食、炼养等方技,但也对医药学、冶炼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均有卓越贡献。在宗教信仰方面,他既虔诚信仰神仙道教,也信仰佛教。在宗教理论上既宗葛洪金丹道及杨羲、许谧《上清经》,同时也援佛入道,杂有佛教观点。

关于宇宙本原问题,他虽标榜以《老子》为本,但却不同于道家哲学思想他认为“元气”是“道”的产物,“道”是宇宙的本原,是超自然物质的精神性本原体。陶弘景认为“道”生“元气”,是宇宙万物之始。

陶弘景佛道双修,在茅山道观中建佛道二堂,隔日朝礼。在南北朝,曾发生佛道相争,留下的文献史料,佛教有《弘明集》和《广弘明集》,道教有顾欢《夷夏论》、张颐《门论》、齐道士《三破论》、王浮《老子化胡经》等。而陶弘景对两教则采取双修、融合的态度。

《正统道藏》有《华阳陶隐居集》,记载了《答朝士访仙佛两法体相书》,认为佛道所探索的都是形神生死问题。陶弘景主形神双修,养性与练形并重。陶弘景在宗教思想方面是主张儒、释、道“合法共通”,但 在三者之中,又以“仙”为首。

陶弘景一生经历了南朝宋、齐、梁三个朝代,他结好于刘宋宗室,与齐高帝、武帝却不甚融洽,对萧衍灭齐执政则忠心拥戴。他的政治生涯并不顺利,一生未作大官,悒悒不得志。在学术方面,他对医药学、冶炼、历算、兵法、书法等多方面均造诣较深,可算是南朝一位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大学者,对中国医药学、冶炼学、天文学的发展均作了有益的质献。他对儒、释、道三家文籍,均博览兼通,主张三教融合。他对阐扬道教,尤付精力,继承《上清》经法,开创茅山宗,是南朝道教中最有影响的人物,对后世道教的发展,影响亦较深远。

王忠文道长
王忠文道长

 
若读者们有兴趣了解更多,欢迎致电询问:

中华道学研修中心
ZHONG HUA DAO XUE CENTRE & SERVICES

3-1, Tingkat 1,
Jalan Temenggung 3/9,
Sek 9, Bandar Mahkota Cheras,
43200 Cheras, Selangor.

电话:
016-607 8299
011-3676 8299
03-9547 6888

 

【免责声明】
“爱生活iLifePost”网站欢迎读者/网民留言,创造友好交流空间;唯网民留言皆不代表本网站立场。本网站有权删除任何人身攻击、鼓吹种族宗教隔阂、诽谤造谣、网络霸凌等煽动性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