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字
字

说神道事 150:紫阳夫子朱熹

北紫阳夫子又称朱衣夫子、朱衣神君、朱熹公。即是南宋朱熹;生于南高宗建炎四年(公元一一三0年),姿源人,后迁至建州,姓朱名讳熹,字元晦,一字仲晦,晚年改号为晦翁,自号云谷老人,向州遁叟,世人以朱子,朱夫子称之,又因其父朱松曾于紫阳读书,故朱子居建州时,为不忘祖德、而将其书室称为“紫阳”,以示纪念,故世人又称朱熹为“紫阳夫子”。

朱熹是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在元朝、明朝、清朝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朱熹是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在元朝、明朝、清朝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昔日称科举的主试官为朱衣使者,主管科举考试而得名。而《神异经》中说朱衣为:西方有一人,不读五经而意合,不观天文而心通。如此能不读不观而能意合心通,自是学子心灵企求的对象。依此无论朱衣所指为何?其直接间接都与学子“十载寒窗”、“以求仕进”,故“朱衣神君”成了学子心灵寄托求助的对象。 另一说法,则以为“朱衣神君”所指是“朱熹”一人,此说法亦非无道理的。

朱熹于高宗绍兴年间登进士科第,历仕官于高宗、孝宗、光宗,领宗四朝,官至宝文阁待制。宋额宗二年罢官,仙逝于宁宗庆元六年(公元一二00年),享年七十一岁,谥号为文,世称“朱文公”,宝庆年间加赠“太师”,追封“信国公”,不久又改为“徽国公”,淳佑年间,入孔庙为孔子从祀,到清康熙年间,升列为十哲之一。

朱熹的父亲名松,字乔年,号建斋,为人正直,对北宋周敦颐、张载、二程等人的哲学颇有研究;中进士后原在朝廷供职,因为不附和秦桧对金人屈辱的和议政策,被排挤外调到福建尤溪县,朱熹就在尤溪出生,所以朱熹后来开创的学派又称为闽学。

勤勉好学

十四岁时,父亲去世,朱熹依照父亲的遗嘱,向父执辈籍溪的胡宪(原仲),白水的刘勉之(致中),屏山的刘子翚(彦冲)三人求学,遵守遗训,拜他们三人为老师。他们视夫子为子侄;尤其是刘勉之,以女儿许配给朱熹。朱熹十八岁时中了乡贡,十九岁便考取进士。

朱熹考取进士之后,依然勤勉读书,在中年回忆起当时的情况说:“学者都不肯自去读书,朱熹登科后要读书,被人横截直截,朱熹只是不管,一面自读。”当时的儒生都以读书作为科举的手段,达到目的后,一般人便放下书不读,去钻营官职,但朱熹不愿同流合污,不管别人的嘲笑,一直埋头研读《论语》、《孟子》等经书,力求融会贯通,为以后注释经书打下了基础。又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编称为四书,并加以注释,成为《四书集注》,成为往后莘莘学子必读的教科书,科举应试的范本。

朱熹廿二岁参加铨选考试,考取后被派到泉州同安县当“主簿”,治绩卓著,并且办了一所规模颇大的县学,朱熹经常去讲学,因求道心切,在廿四岁的时候,从同安徒步数百里,到延平县拜李侗(愿中)为老师。

讲学授徒

李侗是程颐的四传弟子,也是朱熹父亲的同学。那时李侗已是六十六岁的老人了,是位淡于名利的思想家。李侗对朱熹非常器重,把自已一生的研究心得传授于朱熹。自此朱熹不但承袭二程的洛学,并综合了北宋各家哲学的思想,奠定了朱熹一生学说的基础。

淳熙二年(1175年),朱熹与吕祖谦、陆九渊等会于江西上饶铅山鹅湖寺,是为著名的鹅湖之会,朱陆分歧由此更加明确。朱熹在“白鹿国学”的基础上,建立白鹿洞书院,订立《学规》,讲学授徒,宣扬道学。在潭州(今湖南长沙)修复岳麓书院,讲学以穷理致知、反躬践实以及居敬为主旨。他继承二程,又独立发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后人称为程朱理学。

朱熹在任地方官期间,力主抗金 ,恤民省赋,节用轻役,限制土地兼并和高利盘剥,并实行某些改革措施,也参加了镇压农民起义的活动。朱熹在从事教育期间,对于经学、史学、文学、佛学、道教以及自然科学,都有所涉猎或有著述,著作广博宏富。淳熙十二年(1185),他还动员衡州官府重修石鼓书院,提出把书院办成德行道义之实的教育机构的方针,使书院教育走上正轨。

王忠文道长
王忠文道长

若读者们有兴趣了解更多,欢迎致电询问:

中华道学研修中心
ZHONG HUA DAO XUE CENTRE & SERVICES

3-1, Tingkat 1,
Jalan Temenggung 3/9,
Sek 9, Bandar Mahkota Cheras,
43200 Cheras, Selangor.

电话:
016-607 8299
011-3676 8299
03-9547 6888

 

 

【免责声明】
“爱生活iLifePost”网站欢迎读者/网民留言,创造友好交流空间;唯网民留言皆不代表本网站立场。本网站有权删除任何人身攻击、鼓吹种族宗教隔阂、诽谤造谣、网络霸凌等煽动性留言。

iLifepost Logo 下载 iLifepost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