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大不同】延续30年习俗 打了酱油过好年

江苏镇江一年一度的“打酱油”大戏再次上演,在百年老字号恒顺设立的临时酱油供应点,提着大壶小壶前来排队打酱油的市民络绎不绝。
江苏镇江一年一度的“打酱油”大戏再次上演,在百年老字号恒顺设立的临时酱油供应点,提着大壶小壶前来排队打酱油的市民络绎不绝。

每年新春前夕,镇江都会上演万人打酱油的盛况,人们拎着大瓶小桶排着几百米长长的队伍打酱油。

作为江苏镇江特有的民俗文化,春节前打酱油承载着几代镇江人儿时的记忆,至今已延续了30多年。

打酱油,倘若退回30年前,还是中国各地普遍的一道景观,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都十分熟悉。彼时家里的酱油没了,不是像现在去买瓶新的,而是把原瓶洗干净,到商店或小卖部去打,醋亦如此。商店都有酱油缸和醋缸,一桶一桶地倒进去,再化整为零。

凌晨就来排队

不知不觉,打酱油退出了历史舞台,当其前几年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却是跻身于网络用语。然而,“打酱油”的卷土重来已经毫无当年的本意,而成了“与己无关”、“我什么都不知道”、“只是路过”等这一类意思的代名词。当年那么热门,如今已偃旗息鼓,网络用语的生命力可窥一斑。从这个角度来看,似乎倒不必担心汉语语言会被网络污染,大浪淘沙,那些东西经不住沉淀。

镇江这里仍然是真打酱油。当地人说,春节前打酱油的传统在镇江已经延续30多年了,每年都会吸引大批市民前来,今年照例是大壶小壶齐上阵,汽车和摩哆齐出马。有的凌晨3时就过来排队,打完一次后“不过瘾”,又过来排队再打一次。有的如愿以偿打了110斤酱油,声称“全家一年的酱油有着落了”。

镇江人为什么喜欢在过年前,不辞辛苦且乐此不疲地排队打酱油?

有记者采访发问,市民也不清楚,只说这是一种习惯,“闻到这个酱油味,仿佛就闻到了年味”。

记者走进帆布棚,一边是一字排开十口盛满酱油的大缸,另一边是恒顺集团的工作人员,指引市民去不同的缸前打酱油。

戴着橡胶手套的师傅一手酱油勺子一手漏斗,90后孙思璐带来的10个瓶罐一分钟左右就灌满了。“3个老式油桶,3个食用油桶,还有4个大的可乐瓶,加起来100斤,自家留20斤,其他的都给舅舅姑姑们送过去。”孙思璐在一旁志愿者的帮助下,将大大小小的瓶罐搬出帆布棚。出口处,妈妈贾明珠正推着小推车等着女儿。

“打了二十几年的酱油,早就有经验了。”贾明珠告诉记者,其实酱油的口感和价格同市场上的差不太多,但年前不来打个酱油,总觉得少点味道。“以前家里条件不行,散装酱油既便宜又好吃,就一次性把全年的酱油都打了,现在纯粹是图个过年的氛围,不打酱油不过年,打了酱油过好年。”

另一位大叔说,以前没退休前都是大哥来排队打酱油,给兄弟姐妹们分,现在大哥年纪大了,就轮到他来打。

独特民俗文化

那么至少到现在,镇江的打酱油对于我们来说有些不明就里。实际上许多民俗事项都是如此,其产生不会是无缘无故,定然有相应的实用功能,只是这种实用功能经过不断演化才为人们所淡忘,使该项民俗本身变得似乎不可理喻。比如说放鞭炮这项年俗,在可以燃放的年代大家都知道是过年的一种娱乐活动,能够营造出欢乐祥和的喜庆气氛,而溯源来看,则是为了驱赶一种叫做“年”的怪兽。

有网友感慨:活了这么大,第一次知道,打酱油在别的地方居然是一种年俗。

年俗自然主要承继于传统,但是并不妨碍出新。镇江的“打酱油”不过二三十年的光景,正属于新年俗。然镇江这里应当只是一例,以中国地域之大、文化之丰富多彩,绝不可能是孤例,各地媒体不妨多发掘一下这些新年俗,使新年不为传统要素所独美,而有当代的内涵补充注入。最后还想说,镇江打酱油充其量只有30多年的历史,不难搞清楚。如果搞清楚的话,发现其中承载着镇江的一段集体记忆也说不定。
【免责声明】
“爱生活iLifePost”网站欢迎读者/网民留言,创造友好交流空间;唯网民留言皆不代表本网站立场。本网站有权删除任何人身攻击、鼓吹种族宗教隔阂、诽谤造谣、网络霸凌等煽动性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