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的孩子未必输在起跑点,只要给他一个机会,也可以逆袭而上,成为王者。
黝黑的皮肤,质朴的笑容,面对镜头咬着舌尖一脸稚气,背篓里装着两副网球拍,再加上冠军头衔……这些元素交织在一起,让“背篓少年”成了今年中国体坛最火的话题。
这位“背篓少年”是来自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14岁网球运动员“王发”,其小小的“背篓”也装进了不同的含义“一位大山里的孩子,因为网球而改变了人生轨迹。”

今年8月,王发赢下2022亚瑟士青少年网球巡回赛广州站U14组男单冠军,现场一位云南老乡将特意带来的佤族特色竹编小背篓送给王发。
收到小背篓的王发,当时有感而发地说:“好长时间没回家了,能在赛场上背着背篓格外亲切。”之后在摄影师的建议下,王发将球拍放入小背篓里,便拍了一组背篓冠军的照片。
第二天王发就和队友们跟着教练返回了俱乐部,回归正常的训练和学习生活。大家都没有想到,比赛后拍下的那张背着背篓的夺冠照片,竟在2周后突然火遍体育圈,甚至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和热议。

训练艰辛 曾想放弃
随着近日的爆红,令王发的故事被越来越多人了解,同时也勾勒出了他身边同样来自少数民族的小球员们,以及那位在他们口中“像爸爸一样”的教练张晓洪的形象。
王发和网球的缘分,是从六年前开始。当时张晓洪教练刚刚成立他的野象俱乐部差不多两年,刚好得知临沧市文体广电和新闻出版局希望组建青少年网球队,他就以俱乐部合作的方式,挑选了第一批来自佤族的孩子。
王发就是其中之一,他跟着张晓洪来到了野象俱乐部后,网球训练十分辛苦,每天挥拍不低于7,000次,下午连续两个多小时进行体能训练,晚上还有文化课学习。

王发觉得又苦又枯燥,第一年就不想打,决定待在家里不想出来。在了解了情况之后,张晓洪又亲自去了一趟临沧,挨家挨户劝那些不想回去练球的孩子和家长。最终王发又跟他出来,继续艰苦的训练生活,也才有了后来崭露头角的机会。
6年来,张晓洪公益培养的这些小球员,已经从最初的10人发展到如今的20多人。俱乐部里总共有60个球员,除了这些山里的孩子,其他球员的培训还是收费的。然而,基本上一年收的培训费用,都用在了这些孩子身上。
训练场上,张晓洪像一位严父,严格要求每一项训练内容;而在生活之余,他又要扮演一位“慈母”,照顾好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孩子们也非常懂事,他们省吃俭用,鞋底磨穿了,才舍得去换,网球起毛了,还在继续打。正是因为这股精气神,孩子们进步都很快,王发很珍惜每一次打球的机会。

走出大山 改变生活
在聊起自己的网球训练时,14岁王发和他身边同样14岁的队友李娇都说了这句话:“我觉得我能够走出大山,网球可以给我的生活带来改变。”事实上,早在两年前,李娇和王发,还有同一批的几位佤族球员,就已经在2020中国网球巡回赛上打出了名堂,当时年仅12岁的王发已经在中国网球巡回赛测试赛上闯进了男单八强。
据悉,王发的偶像是瑞士名将费德勒,如果在赛场上能挥出一拍“费天王”式的单眼抽杀,他会兴奋好久。


随着球员知名度的提升,野象俱乐部也在这两年得到了外界不少自发的资助,有人送了球鞋,也有人送了网球,还有送了一些旧衣服和旧毛巾,什么样的帮助都有。河北省廊坊市网球协会主席陈金龙则在了解了孩子们的故事之后,帮助张晓洪在廊坊建起了新的俱乐部,并且自掏腰包提供孩子们训练和比赛的经费。
张晓洪终于熬过了最艰难的时期,而他最开心的还是小球员们的训练条件变好了,他也计划在今年再去招10个大山里的孩子。如今,野象俱乐部里的这些孩子已经逐渐适应了中国青少年网坛的竞技法则,也变得越来越强壮。说起梦想,张晓洪则动情表示:“我希望有一天,这些球员能够走向大满贯。”

【免责声明】
“爱生活iLifePost”网站欢迎读者/网民留言,创造友好交流空间;唯网民留言皆不代表本网站立场。本网站有权删除任何人身攻击、鼓吹种族宗教隔阂、诽谤造谣、网络霸凌等煽动性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