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智霞:有理由不爱fusion

年轻时因为工作,常常穿梭于城中各个工作点,后来也常出国或跑外州工作,每到一个点,总会犯上失眠的毛病,踡着僵硬的身躯辗转反侧挣扎入睡,对于第二天一早要出门工作,是焦虑的。

不为工作,而是担心不够精神应付一整天的工作,所以无论累成怎样,就是很难入眠;可那时候年轻,即使心理负担大,体力尚能支撑,也就这样挺过来了。

所幸我还是喜欢吃,工作完毕后最重要还是觅食,对于好山好水名山大川没兴趣,很爱往传统市场、小店走去,无论国内国外,往这些地方总能找到在地的风味,坐着街边的小板凳上吃粉喝肉汤,是最快乐不过。

友人跟我谈起去中国某城市的经验,觉得当地食物难吃至极,这辈子都不会再去。我想,作为游客,每个地方充其量只待上几天,如果是参加鸭仔团,八天走十个城市的那种,每到一处只吃过那么一顿饭,可能安排到游客常光顾的名店,哪来的机会去品尝到真正地道的味道?所以妄下判断说这个地方的菜不好吃,无疑是不公平的。

从小,我就很响往印度文化,也许是小时候看了太多印度歌舞片子,总觉得传统意识深厚。食物跟宗教、文化、习俗一样,都是深深地扎根于历史之中,如果这道菜是从当地的生活、文化、传统衍生出来的,味道便是促进文化演进的工具。

目前尚没有机会去印度,所以会走进吉隆坡的小印度街里,感受某种只有当地人生活气息的刺激之下才会浮现的味道,印度菜总让我吃出历史感,是吃别的菜系所没有的感受,尽管我至今仍学不会手抓饭。

事实上,很多菜色是要在一个地方安顿下来后,才能吃出味道,正如我没办法让匆匆来吉隆坡的朋友,在一天之内让他了解我的城市的味道一样,没办法,有太多好吃的想堆在你的面前,可臣妾就是做不到啊!

也许是因为这样,我不喜欢fusion food,很多菜为求创新,便不惜牺牲传统积累的烹调智慧,或某些看来不成文的技巧;fusion food的创新单纯从厨师的主观意念出发,试过很多家,多为故弄玄虚、整古作怪,渐渐就敬而远之,但仍衷心期待自己下一家更好。

遵循传统从来不是守旧,食物就是传统智慧的结晶,菜色和味蕾的演变更是描绘了世世代代的发展曲线,有些烹饪道理我们明白,所以我们吃一顿知根知底的饭菜,才会吃出充实的幸福感吧!说到底我还是老派啊!
【免责声明】

“爱生活iLifePost”网站欢迎读者/网民留言,创造友好交流空间;唯网民留言皆不代表本网站立场。本网站有权删除任何人身攻击、鼓吹种族宗教隔阂、诽谤造谣、网络霸凌等煽动性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