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字
字

【风俗大不同】清明节吃这些食物 寓意顺利又健康

在中国清明节除了扫墓,传统食物也很重要,据闻吃了寓意好运,全年健康。
在中国清明节除了扫墓,传统食物也很重要,据闻吃了寓意好运,全年健康。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节除了要扫墓之外,还有5种传统的清明节美食,中国人一定会吃,在清明时节吃这几种传统食物,寓意着全家和和美美、团团圆圆。

1、青团子

春天的青团起初只流行在江南一带,随着美食的不断传播,中国现在很多地方都有了清明节吃青团的习俗。青团的颜色翠绿好看,口感软糯,馅料可甜可咸,适量吃一些青团对身体是有好处的。

2、艾粄

俗话说“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说的就是清明前后的艾粄,是一种传统小吃。

客家艾粄是河源客家地区的世界美食,有点类似于青团之类的美食,是客家人非常爱吃的一种糯米粉和艾草汁制作而成的糕点。因为艾粄起源于明清时期,广泛流传于客家民间的一种传统美食,在旧时多用于清明祭祀用,所以也称清明粄。

新鲜的嫩艾叶打碎成泥状,混合糯米粉揉成团,包入馅料上锅蒸熟,叫做煮糊头,然后再加干粉揉成团,是为了粉团延展性更好,包馅的时候不容易开裂,蒸熟的成品口感更软糯柔韧好吃。口味上,一般艾粄是有甜的花生芝麻馅和香菇肉馅,很适合客家人的口味。

3、馓(sǎn)子

中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现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异:北方馓子大方洒脱,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在少数民族地区,馓子的品种繁多,风味各异,尤以维吾尔族、东乡族和纳西族以及宁夏回族的馓子最为有名。

4、鸡蛋

清明吃鸡蛋,称为吃“节蛋”。节蛋分两种,一种是“画蛋”,另一种则是“雕蛋”。

画蛋可以吃,雕蛋是具有欣赏价值的艺术珍品。蛋雕艺术,融雕刻与绘画于一体, 就是在蛋壳表面雕刻出精美的图案。吃鸡蛋是源于古代的上祀节,人们为婚育求子,将各种禽蛋如鸡蛋、鸭蛋、鸟蛋等煮熟并涂上各种颜色,称“五彩蛋”,他们来到河边把五彩蛋投到河里,顺水冲下,等在下游的人争捞、剥皮而食,食后便可孕育。现在清明节吃鸡蛋象征圆圆满满。

鸡蛋也是象征着破壳而出,出人头地的意思,清明节扫墓的时候,很多地方都会让孩子们把鸡蛋打碎,寓意着打破蛋壳,出人头地。

5、暖菇包

暖菇包是泰宁的特色美食,有“鼠曲小草包山珍”之说,以“鼠曲草”和米浆为原料,舂打成糍,加上香菇、黑木耳、熏肉、笋丝、豆腐干等馅料制成包子。每年清明前夕,田间地头长满鼠曲草,毛茸茸、鲜嫩嫩的,正是采摘的好时节,也是制作暖菇包的好季节。泰宁家家户户每年都要做暖菇包敬土地神,祈祷丰收。

6、子推馍

陕北子推馍又称老馍馍、面花,也叫蒸大馍。用酵糟发面,“面花”是面塑的小馍,形状有燕、虫、蛇、兔或文房四宝。圆形的“子推馍”是专给男人们享用的。已婚妇女吃条形的“梭子馍”,未婚姑娘则吃“抓髻馍”。孩子们有燕、蛇、兔、虎等面花。“大老虎”专给男孩子吃,也最受他们喜欢。

7、清明螺

俗话说:“清明螺,赛吃鹅。”当前时节正是吃田螺的好时段,比“肥鹅”还要鲜美,且寄生虫也少。倘若过了这段时间,田螺就开始繁衍后代肉质也大不如现在了。田螺属贝壳类水产品,它生长在土质柔软、饵料丰富的稻田、湖泊、沼泽和河流水网地区,营养丰富,素有“盘中珍珠”之誉。趁着那股新鲜劲儿,来盘辣酒炒田螺,既美味又下酒!用紫苏叶和白酒等材料炒田螺不仅可以除去田螺本身的泥腥味,更能带出田螺的鲜味,闻着更加香,吃起来更加鲜美。

【免责声明】
“爱生活iLifePost”网站欢迎读者/网民留言,创造友好交流空间;唯网民留言皆不代表本网站立场。本网站有权删除任何人身攻击、鼓吹种族宗教隔阂、诽谤造谣、网络霸凌等煽动性留言。

iLifepost Logo 下载 iLifepost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