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苹果日报》在6月23日(三)宣布,基于员工安全和人手考虑,午夜后即时停止运作,6月24日是最后一份实体报纸,网站将于午夜后停止更新。香港壹传媒旗下其他刊物与网上平台已先后宣布关闭。
这家有26年历史、香港剩下的唯一一家大型亲民主派媒体步向终点,外界视为香港新闻自由以及“一国两制”的终结;但香港政府与警方认为,执法行动与新闻自由无关,并指责壹传媒以新闻机构之名,从事危害国家安全的工作。
这个翻天覆地的转变仅在一周内发生,6月17日,500多名警察以《国安法》之名大举搜查壹传媒总部暨《苹果日报》报社、拘捕五名高层,短短几天,公司资产遭当局冻结,员工被允许可即日辞职,旗下刊物及平台相继倒闭。

在香港警方大搜查后翌日,民众纷纷抢购数十万份《苹果日报》以表支持,欧美政府、人权组织相继发声,但这些表态并没法改变壹传媒在尚未经历审讯定罪下就要倒闭的命运。
自从壹传媒集团主席黎智英去年因涉嫌违反《国安法》被捕后,集团内早已人心惶惶,政界一直有“《苹果》过不了七一”的说法,这次行动应验了这一预测,但一切发生得非常仓促,出乎预料之外。
在各界目击《苹果》短时间内有巨变之际,员工们曾为各种“更可怕”的消息和警告忧心忡忡。
800多名《苹果》员工受到影响,香港媒体数量有限,估计能容纳他们的位置不多,资深员工慨叹,即使在其他媒体工作,享有的自由度会不一样,对工作的满足感也不一样,预料自己很大机会放弃自己多年的的传媒生涯。
这次事件最大的争议是案件尚未审理,壹传媒便因资产遭冻结而在短时间内被迫倒闭,而当局亦没有公开哪些文章违法,那模糊的红线,让新闻业界无所适从。
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高级讲师陈惜姿表示,香港失去壹传媒,最大损失是整个香港社会,在香港议会体制里没有了反对派的时候,媒体本身应该可以有监察的作用,但《国安法》的阴影导致行业唇亡齿寒。
“损失的会是整个香港社会,议会没有了反对派,传媒本身应该可以有能力监察,但现在因可能犯法的阴影而受影响,若媒体失去监察的功能,香港会变成怎样?”
《苹果日报》有什么不一样?
《苹果日报》在香港有26年历史,它的出现大大改变了整个香港传媒市场和生态。外界对这份报纸的第一印象和认识,是其夸张的标题与图片,其市场主导经营手法,针对非精英的市场,吸引了大批读者。

壹传媒经常被人提告,有些涉及诽谤、有些涉及隐私问题,历来多宗案件有输有嬴,而近期,《壹周刊》公开艺人张柏芝儿子的出世纸被罚款。
另外,壹传媒一些报导手法,例如曾向受访者付费,或是花钱购买偷拍片段等等,都被外界批评有违新闻采访原则。其中最著名包括1998年报导一名香港男子的妻子自杀后不久,到中国寻欢,最后被揭发《苹果日报》记者向对方提供报酬,换取拍摄男子寻欢的照片。
这些具争议的采访手法,成为亲北京阵营支持关闭壹传媒集团的理据。但民主派阵营眼中,壹传媒成功的不是营商手法,而是“不畏强权”的立场。

《苹果日报》在1995年创刊,那时候正值香港即将经历主权移交之时,其创刊报头写上“每日一苹果,冇人呃到我(无人骗倒我)”,当天社论说:“我们要办的是一份香港人的报纸……不怕九七后情况有变吗?我们怕,但我们不愿意被恐惧所威吓。我们更不愿意被悲观所蒙蔽。我们要积极乐观地面对未来,因为我们是香港人!”
香港中大高级讲师陈惜姿对BBC中文表示,壹传媒是最早做调查报导的香港媒体,其出现前,其他主流媒体倾向“以客气方式”做新闻,向各界给足面子,但壹传媒“够胆、不畏强权、不怕得罪人,只要报导值得做也不怕打官司,调查报导很出色”。其他媒体也意识到壹传媒对调查报导的力度,而纷纷设立侦查组、调查报导组。
调查报导揭发真相
过去壹传媒凭其调查报导获奖无数,例如早年揭发香港财政司司长梁锦松在宣布加大汽车首次登记税前偷步买车避税,梁锦松因而下台;《苹果日报》2018年曾报导香港一条新建铁路线的承办商建造车站时没有跟随标准建筑,影响车站结构和安全,香港政府要就事件作出调查。
陈惜姿曾在壹传媒工作超过十年,她说集团不惜成本投资调查报导令她印象深刻,例如《壹周刊》曾经调查一名地产界人士的资金来源,不惜花费十多万去查许多单位背后的业主,后来揭发银行和他私通,香港防贪部门廉政公署要作出行动。
“如果你不花钱做前期调查是做不成这些调查新闻的,你花十几万港元去找一个随时做不成功的故事,其他媒体怎会愿意,但壹传媒就是愿意给资源,让同事去追查值得做的故事。”
陈先生表示,在《苹果》担任记者享有很大的自由度,其“不畏强权”的作风,吸引很多“吹哨人”愿意向《苹果》提供独家资料,因为相信《苹果》愿意侦查下去。如今壹传媒没有了,可以让读者信任会作跟进调查报导的媒体又少了一个。

陈先生则说:“在《苹果》的同事不会把新闻工作当作一份工作,而是要发挥第四权的作用,一旦没有了一份敢于批判的媒体,那些社会问题也会存在,如果官员、企业隐藏不当行为,媒体未能揭发,损失的会是香港市民。”
《苹果日报》在香港的公信力向来不算高,但近年来,不少香港传统传媒企业被有中国背景的资金收购,开始自我审查,在“反送中”示威报导中也有所避免,《苹果日报》成为众多传统媒体中,唯一一家公信力程度提高的媒体。
陈惜姿说:“《苹果日报》的出现是体现香港的自由,现在《苹果日报》终于都没有了,这意味原来已经容不下反对声音,说好的‘一国两制’,必然令人大失信心。”
敢言媒体团
黎智英终究被强权噤声
创办于1995年6月20日的香港《苹果日报》,随着创办人黎智英与多位高管先后被香港警方援引《香港国安法》拘捕,报社资产与银行账户遭冻结,于2021年6月24日最后一次出版,“终年”26年又4天。
香港《苹果日报》初创时,其小报风格、大报印刷招致不少非议,但在香港主权移交后,它逐渐被视为言论自由桥头堡,版图更扩展至台湾与北美洲。

英美等国家与国际人权、新闻自由组织谴责中国与香港特区政府迫害新闻自由,北京与香港当局则坚持打击危害国家安全犯罪行为旨在“保护绝大多数香港居民依法享有的权利自由,包括新闻自由”,责令各国“收回干预黑手”。
熟悉《苹果日报》的人都知道,报纸报导手法以贴近生常日活为主,辅以大幅图片、口语化标题,吸引读者购买,但时常被指“以煽情方式报导”,“过度渲染血腥和暴力”的内容,被认为或“有违”传媒中立客观原则。
《苹果日报》在香港的公信力跟其他媒体比较也属平平。香港中文大学今年三月的一项调查发现,《苹果日报》在香港各大电视台、报章和新闻网站中,信任度排名第11。
不过,《苹果日报》也曾经有过许多有影响力的调查报导,有的甚至令香港政府也要作出跟进行为。
《苹果日报》2018年曾报导香港一条新建铁路线的承办商建造车站时没有跟随标准建筑,影响车站结构和安全。香港政府最终宣布对事件作调查,尽管至今未有人因而被检控。
无惧强权对着干
至于创办人黎智英,他在广州出生。根据他自撰的《我是黎智英》一书,母亲在他小时候被送去劳改,父亲逃到香港,自己也在1960年偷渡到香港。
黎智英对北京政府的批评早于1989年天安门事件之后。他当时透过名下持有的时装公司佐丹奴,制作一些印有支持民主运动口号的衣服,让当时上街游行声援北京示威学生的香港市民穿上。他之后又在旗下杂志发表文章,批评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李鹏是“王八蛋”。
北京政府之后封杀佐丹奴在中国的业务,黎智英也把自己佐丹奴的股权卖掉。
1995年,黎智英创立了《苹果日报》,以小报的方式报导新闻,吸引读者,因此经常引起争议,也曾爆出给受访者支付报酬,以获得独家采访权的事件。
除了《苹果日报》之外,黎智英在香港也曾透过壹传媒发行多本杂志和免费报纸,但除《壹周刊》转型为网上媒体外,其余都已停刊。
壹传媒2003年推出台湾版《苹果日报》,风格和报导手法跟香港类似,但创立后连年亏蚀。黎智英2013年一度计划出售台湾《苹果日报》和《壹周刊》,但计划在当年衍生反媒体垄断运后放弃。
根据壹传媒2019至2020年的周年报表,截至今年3月31日,公司在香港和台湾分别有1,275和1,047名员工,在美国也有一名员工。
报表同时显示,壹传媒在报表年期亏损约4.1亿港元(折合约2.2亿令吉),比2018至19年的亏损扩大6,780万港元(折合约3,600万令吉)。

被视为“眼中钉”
黎智英一直被指与香港泛民主派的关系密切。香港2014年爆发“占领中环”运动后,多家亲中香港报章也指控黎智英向运动发起人提供资金。他之后被警方以“非法集结”罪拘捕,但之后没有被检控。
香港去年因为《逃犯条例》修例建议,引发大型示威浪潮。黎智英在示威爆发初期到访美国,先后获国务卿蓬佩奥和副总统彭斯会面。
中国政府和官方媒体多次批评黎智英“反中乱港”,其中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去年8月发文,点名黎智英、民主党创党主席李主铭、前政务司司长陈方安生和民主党前主席何俊仁是“祸港四人帮”,更指黎智英是四人之首,是“反对派主要金主”。
对于北京政府和香港建制派来说,黎智英和《苹果日报》是“搞乱香港”的主要祸首,但是对于很多民主派人士来说,他和他的传媒集团则被认为“敢言”,是言论自由的风向标。
黎智英作为香港最后为数不多的“敢言”媒体业主,他被捕后的命运,以及他麾下的“敢言”媒体今后如何发展,如今都成为世界各地关心香港局势发展人们密切关注的聚焦点。
【免责声明】
“爱生活iLifePost”网站欢迎读者/网民留言,创造友好交流空间;唯网民留言皆不代表本网站立场。本网站有权删除任何人身攻击、鼓吹种族宗教隔阂、诽谤造谣、网络霸凌等煽动性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