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古代人近视了怎么办?

古代的读书人常常挑灯夜读,视力也会受损,而眼镜传入中国是明朝的事。难道明朝之前的读书人没有近视吗?当然不是,中国古人还是有很多方法预防和改善近视的。

在明代,古人眼镜是被西方传教士带入中国。
在明代,古人眼镜是被西方传教士带入中国。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古代书生为求功名,需熟读四书五经,一朝金榜题名,不知不觉间就熬坏了一双曾明亮的大眼睛。

关于古人刻苦学习的典故很多都跟光源有关——“凿壁偷光”、“囊萤映雪”、“闻鸡起舞”。在没有电灯、日光灯的年代,仅凭白天的自然光是不能体现学子的勤奋的。熬夜学习的话,光源从哪里来呢?

古代的夜晚光源主要有两种:

其一)月光:满月之夜,读书人持卷阅读,好担心他们一不小心就变身了啊!但是一个月之中只有一天满月,逢阴天更是伸手不见五指。靠天读书,不如点灯。

其二)灯光:这里的灯可不是我们现在用的灯,而是烛灯、油灯。蜡烛正式发明大约是在唐代,取女贞树上的雄性白蜡幼虫的分泌物制成,造价昂贵,只有贵族用得起。

平民百姓晚上照明多用灯油,一般为植物油,这些植物油既用来食用,又用来点灯照明。如宋代读书人“每夜提瓶沽油四五文,藏于青布褙袖中归,燃灯读书”,一晚耗费灯油大概5文钱,比起蜡烛便宜得多。

古代早期是用油灯来照亮。
古代早期是用油灯来照亮。

但是无论是蜡烛还是油灯,其照明效果跟现在的电灯比差了不止几条街,而且还不环保,燃烧起来会产生黑烟。想想吧,莘莘学子秉烛夜读,昏暗的灯光加上股股黑烟,越用功越伤眼。

唐代诗人白居易、宋代诗人杨万里、黄庭坚、陆游都是眼疾重症患者。白居易还把这种痛苦写入诗中:

眼暗

早年勤倦看书苦,晚岁悲伤出泪多。

眼损不知都自取,病成方悟欲如何?

夜昏乍似灯将灭,朝暗长疑镜未磨。

千药万方治不得,唯应闭目学头陀!

靠中药明目

看来近视确实是古今中外用功读书者的通病,得了近视怎么办?现代人有框架眼镜、隐形眼镜,实在不行做个激光手术,不一劳永逸。

但古人也有应对近视的办法。

《本草纲目·葛蒲》记载:“石菖蒲置一盆于几上,夜间观书,则收烟无害目之患。”就是在书桌上放一盆石菖蒲,其效果参见在电脑旁放仙人掌以防辐射。

或者把普通的植物油换成枸杞子榨出的油,《养病漫笔》记载:“枸杞子榨油,点灯观书,能益目力。”

还有就是洗眼睛,打一盆热水,用双手洒在紧闭的眼睛周围,据记载苏轼本人因写作过劳所患的目痛,使用这种方法“沃之而愈”。

外用的方法用毕,若还没有效果,就试试喝中药吧!《本草纲目》记载多种药物有明目助读的功效,比如芜菁花“主治虚劳眼暗,久服长生,可夜读书”,槐实“令人可夜读书,延年益气力”苍术“治目盲,燥脾去湿宜用”。

不怕痛的话可以试试火骨针灸法,大小骨针,用前先用火烤,刺入对应穴位,即可治疗眼疾。

当用尽这些方法之后,只会总结出一句话:还是眼镜好!

利用放大镜

从放大镜到眼镜,古人也有自己的近视装备。

东汉王室刘荆的墓中出土过金圈嵌水晶放大镜,该镜直径1.3厘米,嵌水晶直径1.1厘米,边厚0.2厘米,中间厚0.3厘米,可以放大物体5倍。随着玻璃的应用,水晶镜片被玻璃镜片替代。

中国古代虽然没有眼镜,但是有放大镜,在东汉王室刘荆的墓中就出土了用水晶制造的放大镜,可以放大物体5倍。
中国古代虽然没有眼镜,但是有放大镜,在东汉王室刘荆的墓中就出土了用水晶制造的放大镜,可以放大物体5倍。

4

眼镜流行是在清朝后期。
眼镜流行是在清朝后期。

【免责声明】
“爱生活iLifePost”网站欢迎读者/网民留言,创造友好交流空间;唯网民留言皆不代表本网站立场。本网站有权删除任何人身攻击、鼓吹种族宗教隔阂、诽谤造谣、网络霸凌等煽动性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