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大不同】清明节买不到猪肉 原来与蒋介石有关

 

台湾人把墓地形容为夜总会,因为老百姓觉得亡者的鬼魂都在夜间活动,墓地在晚上就会像夜总会那样热闹。
台湾人把墓地形容为夜总会,因为老百姓觉得亡者的鬼魂都在夜间活动,墓地在晚上就会像夜总会那样热闹。

在台湾,民众由于不同的祖籍与族群(福建泉州闽南人、漳州闽南人、客家人、外省人等),扫墓日期迥异,台湾的清明节是从前一年冬至开始算起的第105天,台湾的漳州籍人清明节则是在农历三月初三。台湾清明节习俗和闽南差不多,台湾客家人祭祖扫墓的时间是从元宵节过后便开始,日期由每家自定,一直到清明为止。

台湾民间信仰“玄天上帝”,农历三月三号是玄天上帝的“诞辰”,台湾人会在这天“祭天”,也会祭祖祭墓,故这天又被台湾一些长者称为“古清明”。

台湾将墓地称为“墓仔埔”,有首闽南语歌叫《墓仔埔也敢去》,就是以“连去墓地也无所谓”,来形容热恋时可以为爱大胆无畏。现在在台湾城市边缘的一些山坡上,或是田间地头,都还能看到零散的墓地。老一辈的台湾人可能就会说,“哎,夜总会到了。”

蒋介石忌日不杀猪

清明节扫墓祭祖,一些人家可能会杀猪宰牛做贡品。但台湾却有民俗专家发现,清明节时台湾市场上许多肉贩不营业,因为这几天猪农或是屠宰场都不杀猪。民俗专家寻根问底,得到“蒋介石死后,清明节就不杀猪了”这样的说法。

公历的4月5日,是蒋介石的忌日。1975年,患上肺炎和心脏病的蒋介石,病情一日重似一日。到了4月5日,蒋经国早上来看望时,蒋介石的情况似乎有了好转,并露出久违的笑容。但晚上病情开始恶化,心脏出现衰竭。虽经抢救,还是于23时50分停止呼吸,终没能度过清明的夜晚。因此在台湾,清明也一度因为是“蒋公逝世纪念日”而放假一天,只不过后来被民进党当局废除。

台湾民俗专家到图书馆翻查蒋介石去世后的报纸期刊,发现在蒋介石去世后连续三年,报纸上都有台湾省肉类公会和台北市肉类同业公会共同发出公告表示,“禁屠三日缅怀蒋公德泽”。这个规矩也就这么约定俗称的保持下来,直至今日台湾大多数屠宰场都会在清明前后“休市”。

不过,近年来由于民进党打着“转型正义”旗号对蒋介石和国民党进行“政治追杀”,台湾年轻一辈几乎已经不知道这个习俗了,商家也没有特别严格的遵守。

台湾民众的扫墓习俗,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般祭扫,仪式及祭祀的东西比较简单,大都只供一些米糕、粿类和糕饼;二是修整祖墓,祭礼相当隆重,供祭的祭礼一般包括各种祭礼品、十二种蔬菜及粿类、糕饼等。

扫墓时一定要在坟墓的四周献置“墓纸”(用五色纸剪成长方形)每张纸压上小石头,还得放一沓在墓碑上。这个仪式俗称“挂纸”,是献给祖先的钱。如果是培墓即修整祖墓,全家人要围在坟墓四周吃红蛋,蛋壳就撒在墓地上,含有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吉祥意思。

扫墓的同时,也要祭拜长期站在一旁守护墓地及祖先安灵的土地公(有一块小石碑),一方面是慰劳,更有感恩图报的意思。

墓前小红灯招来喜气

台湾还有一个特殊习俗,如果在这一年内家中有喜事,扫墓时要整修坟墓,还得准备一个小红灯(油灯)点在墓前,回家时再带回家,据说可招来更多的喜气和吉祥。

过去的台湾农村,每当扫完墓之后,都会有一群孩子前来讨粿类,来的人愈多,表示这一家族日后将愈发达,主人们也都乐意分送“发粿”或金钱给那些孩子们。后因台湾墓地减少而实行骨灰塔,不少人把骨灰盒放置骨灰塔上,每到清明则到骨灰塔去祭拜,也同样起祭拜祖先的作用。
由于人们观念的逐步改变,祭扫祖墓的仪式也省略了许多。

“润饼”餐桌上抢手的美食

清明节,台湾有吃润饼的习惯,润饼也叫春卷。

“润饼菜”是以面粉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俗称“润饼”或“擦饼”,食时铺开饼皮,再卷胡萝卜丝、肉丝、蚵煎、芜荽等混锅菜肴,制食皆简单,吃起来甜润可口。清明吃润饼,在潮汕、闽南、台湾等地区都是传统。包润饼的过程一般由家庭成员一起完成,给了家人沟通交流、增进亲情的机会。

相传润饼的由来其实与寒食节相关,寒食节一般在清明节的前一日,若按照中国古代传统,寒食节这天不可吃熟食,而润饼又是当时常见的食物,后随着演变,逐渐成为清明节的传统食品。“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诗人韩翃所题的一首《寒食》提供了人们对于古代寒食节期间丰富的想像,正如通过杜牧的这首“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一般,让后世对于清明节,有了更具象的认识。

【免责声明】

“爱生活iLifePost”网站欢迎读者/网民留言,创造友好交流空间;唯网民留言皆不代表本网站立场。本网站有权删除任何人身攻击、鼓吹种族宗教隔阂、诽谤造谣、网络霸凌等煽动性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