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姥姥:夕阳下的人生大观园

朋友的父亲过世,我过去慰问。老人家从年轻到90岁,昂首挺胸像棵大树,四肢敏捷,脑袋清楚,干起事情来,没有一件难倒他。一过90岁,像大树溃烂腐朽,逐渐手脚无力,最后眼盲耳聋又失禁、需要雇人全天候照料,拖了3年,才去世。亲朋戚友都感叹说,如果他90岁就蒙主宠召,那福气就大了。

这位朋友与父亲的感情很深厚,向我提起父子过往的点点滴滴。他感谢老天爷特别“恩赐”父亲最后的三年时光。他说,如果没有这三年,他的父亲会以为一生都可以独立自主、凡事都可以亲力亲为。他永远不知道“老”是怎么一回事,永远无法体会自己一无所能,事事须依赖他人的无助及孤独感,当然也不会回味年轻力壮的可贵。

所谓事事有时节:生有时、死有时;青春有时、衰老有时,如果人生是四季,只有春种夏耕秋收,而少了冬藏;如果人生是一场电影,还未剧终就离场,这样的人生并不完整。他为父亲能够一一尝尽生老病死,没有留下生命的缺口而感到欣慰。

很多步入初老阶段的人,都有一个不敢轻易向别人启口的心愿,就是希望自己能够三级跳,舍弃老化过程,而直接抵达终点,即从“不要太老”直接跳到“死”,从而闪过老化与病痛这对双胞胎的折磨。

这三级跳需要一个闪电杀手,最为人熟悉的就是心脏病。听到某人心脏病发而死,我们一贯的安慰词是“也好,不必受苦”其实,猝死是最孤独,也是对他人、对自己最残忍的一种死法。

我们从生活中的许多大小事经验到过程的可贵,小至烘培一个蛋糕、种植一棵花树,参加铁人三项,讲求的不就是那个全身投入的过程吗?舍弃过程,就是一种错过。

我们的一生是经验的累积,生命的经验不是以美好计分,毕竟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缤纷多元的经验才是生命的丰收。要经验老,就得变老,进入情境,才有所得。

欣赏自己的老化,像欣赏古玩一样(不担心它是膺品)细细抚摸遍布全身皮肤的皱纹与寿斑,凡有瑕疵的,就是真实,而真实正是美丽所在。

接受自己的老化,就是拥抱认老、服老的精神。以“悲观而积极”的态度,好好地变老,就是接受人必要老死的既定结局,但又积极投入当下的生活。

老化所避不过的病痛折磨,其实是千年道行最难跨越的阻力。人道主义者认为,与其忍受没有尊严的生活,不如选择安乐死。

有宗教信仰的人却不认为痛苦是人生的糟粕,而是视之为生命的圣化与升华。人生如长征,有始有终,若在最后弃械而逃,岂不是前功尽废。

耶稣在十字架吐出最后一口气说:“完成了!”佛界高僧圣严法师临终在病床上说的:“身是苦,心是乐。”这两位大师以坚不可摧的信念作为一个支点完成了过程,超越了病痛,或许可以作为人生做后一哩路的典范。

下期开始,就让我带领读者坐上尾班车,欣赏夕阳下的人生大观园。

【免责声明】

“爱生活iLifePost”网站欢迎读者/网民留言,创造友好交流空间;唯网民留言皆不代 表本网站立场。本网站有权删除任何人身攻击、鼓吹种族宗教隔阂、诽谤造谣、网络霸凌等煽动性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