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也能谈恋爱 结婚要做三年苦力

如果一见钟情,女子就会从裙里拿出凳子,让心仪的小伙子坐在身边交谈。
如果一见钟情,女子就会从裙里拿出凳子,让心仪的小伙子坐在身边交谈。

傣族全民信仰小乘佛教,村村寨寨代代建缅寺。出生、结婚、死亡等各个人生阶段,都离不开缅寺。傣族文化传男不传女,按老规矩,每个傣族小男孩在一生中最少要当和尚三个月,脱离家庭,正式在佛寺内出家修行。

傣族是一个崇尚知识的民族,他们认为只有当过和尚的人才是有教养有学问的人,才会受到社会的尊重。没当过和尚的人被称为“岩百”、“岩令”,即没有知识、不开化的愚人。

出家前,傣族小男孩会被亲友们帮其穿彩衣戴彩帽后,敲锣打鼓地送往小乘佛寺举行受戒仪式,换披袈裟,成为小和尚。
出家前,傣族小男孩会被亲友们帮其穿彩衣戴彩帽后,敲锣打鼓地送往小乘佛寺举行受戒仪式,换披袈裟,成为小和尚。
在我们印象中和尚是要清心寡欲不能近女色的,但是在傣族小和尚更多的是像上学一样,可以还俗结婚生子。
在我们印象中和尚是要清心寡欲不能近女色的,但是在傣族小和尚更多的是像上学一样,可以还俗结婚生子。

当过和尚算有学问

傣家男孩长到五、六岁时,有条件的父母就会为孩子操办“摆旱尚旱闷”,也就是通常说的小和尚出家仪式,出家时间少则七天多则数年,是幸运男孩成长中的一件大事。

“摆旱尚旱闷”举办前﹐父母要为孩子寻找至少十对干爹、干妈﹐负责孩子的饮食起居等生活琐事﹐已婚的称大干爹干妈﹐未婚称小干爹干妈﹐三或五天的仪式﹐也是小干爹妈们互相认识加深了解的机会。

若谁家的男孩子没有进过佛寺,学不到文化,是不会赢得女子的青睐的。因此,就会经常有披红挂绿的傣族小男孩在喜气洋洋的家人和一大帮花枝招展的小朴哨(女子)簇拥下,敲锣打鼓地去奘房(寺庙)剃度——既可以学习知识又不需要斩断情丝,这样鱼与熊掌可以兼得的美事,在这片旖旎的风光和轻松愉悦的民风中成了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

傣族,是男嫁女。小和尚到了一定年龄是要嫁出去的,而女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则会把女婿娶回家门。

求婚的季节,傣族女子会把自己亲自做好的黄焖鸡摆到寨子的街头,之后,她们就坐下来静静地等候爱情的降临了。奇怪的是,这时的傣族女子在自己长长的裙子下面还藏着一只袖珍小木凳,这便是傣族女子为什么穿长裙的一个原因了。

山寨里若有小伙子看上了某一个卖黄焖鸡的女子,他就会前来真诚地蹲在她的面前,竭尽全力来赞美她的黄焖鸡,并试探着询问这黄焖鸡是否已经有人预定了。

若女子看不上眼前的小伙子,便会借口说已经有人预定了,此时的小伙子便会知趣地离开。

若看上了眼前的小伙子,女子便会微笑着说:“我的黄焖鸡做的并不好,但却是我自己亲手做的,要把它送给我最喜欢的人。”这个时候,女子才会从自己的长裙里把那个藏掖着的小木凳拿出来,让小伙子坐下来继续交谈。

待到了一定的程度,女子会说:“这里人多,我们到后面的竹林里去吧。”这时,女子和小伙子便会双双进入竹林开始了自己的恋爱过程。

在傣族,女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则会把女婿“娶”回家门。
在傣族,女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则会把女婿“娶”回家门。

为儿子准备嫁妆

男女相爱又得到女方家庭的同意,小伙子要到女方家中干3年苦活,每天挑水砍柴,以满足全家人生活之需,夜间到胶林割胶,并要学习打制银器手艺,结婚前要亲手为女方打制一套银首饰和银腰带作为婚礼。这时,小伙子晚上只能睡在女方家的客厅里。

3年熬下来,得到女方家人满意,再由男方家庭出面提亲成婚。传统的婚嫁方式是女婚男嫁,像汉族人嫁女儿一样,男方家里也要为出嫁的儿子准备嫁妆,一般陪了200棵成年的橡胶树以及打制首饰的银料,所以傣族人生了女儿皆大欢喜,生了儿子他们蔑称男孩是“赔钱的货”。连生几个儿子却不生女儿的人家甚至在村里抬不起头,因为“赔钱的货”多了会把家里赔光。

结婚后,男方一般要在女方家住满三年,然后才能携妻回到男方家住,在男方家住满三年后,又可以回到女方家住,即所谓“三年去、三年来”。直到夫妇二人盖起自己的房屋,经济能独立后,才离开双方父母建立起自己的小家庭。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新郎新娘结婚后即盖起自己的房屋,建立起自己小家庭的已不少。傣族结婚后,夫妻恩爱、感情融洽、离婚的极少。如离婚,由提出离婚的一方递给对方一对腊条,或双方拉一块白布从中剪断,从此便恩断义绝,算离婚了。如夫妻中一方死去,不论年龄多大,也要举行离婚仪式:生者用一根棉线拴在死者的棺材上,出殡时由一老人用刀将线割断,生者和死者便断了夫妻关系。

【免责声明】

“爱生活iLifePost”网站欢迎读者/网民留言,创造友好交流空间;唯网民留言皆不代表本网站立场。本网站有权删除任何人身攻击、鼓吹种族宗教隔阂、诽谤造谣、网络霸凌等煽动性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