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贵:漫谈经典

有些人动辄说这说那经典,却不理解经典的之意。所谓经典,指的是具有权威性与典范性,而且经得起时间考验,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或作品。

然而,到了现代,不同时代的人对经典有不同的诠释。

一个九十后诞生的人,很难理解为什么像罗大佑这样的歌手,会被他们的前辈奉为经典;正如一个六十后诞生的大叔无法理解周杰伦这样的歌手何以是经典一样。

经典不是科学,无法测量,无法统计,全凭个人经验(惊艳)诠释。

喜欢“土歌”的,断不会认同李茂山或林淑蓉在李宗盛或张艾嘉之下;一个文青再怎么喜欢王杰,也不会愿意接受他是中文流行歌手的经典。一些唱片公司巧妙的打上“流行经典”,便是为了避开类似的争论。

汪峰在当代歌迷眼中是当代经典,因为他撼动了中国北漂族的心灵:黄明志之所以经典,是他填满了马来西亚当代“一般水平”(得罪了)歌迷的空缺。

人们总是喜欢用流行做为衡量经典的标准。

王力宏如果不是红起来,你就不会认为中国风应该长得像他所唱的那样;黄明志如果不是红起了,你就不会认为,中文说唱歌手应该是这样的。

于我而言,经典至少具有典范性与权威性,也就是“就算不是你那一杯茶,你也不敢说他不好”,与有没有商业价值无关。

比较指标性的例子是罗大佑与崔健。

罗大佑在中文流行音乐处于“春花秋月”的时代,把西方音乐风格如雷鬼、民谣摇滚、蓝调引进了他的作品中;他当然未必是第一人,但至少是做到普及化的程度。

又好比崔健的《一无所有》,在中国的“朦胧时代”,让中国人,乃至于全球的华人见识了中国乐器如何摇滚,甚至凌驾西方音乐的劲头。要说这一带一路,呵呵,崔健可是中国的先行者。

比崔健更早,身处台湾的的侯德健,在六四之前,早已经透过流行音乐呼唤彼岸的民权分子。说到音乐对社会的关注,侯德健是先行者。侯德健若今天还有创作,绝不在罗大佑之下。

“先行者”至少是经典的其中一个指标。中文乐坛出现过的《回声》,把文学作品、音乐创作、歌唱表演炼制成丹,形成新的音乐模式,堪称经典之作。说到文创,相隔三十年后,《回声》仍然是极品。

我个人非常喜欢陈升,但就是从来不敢把他的任何一个作品当成经典,倒是他有份参与的《新乐园》,不能不把它列为经典:《新乐园》是所有歌作者的梦幻结晶,把当代最出色的词曲创作者结合在一起创作,由他们自己创作自己演绎,绝对是珠玉在前,后人已经很难超越。

其他我极之喜欢的,还有李宗盛。但我无法把他的作品当做经典,只能当作最爱之一。倒是他把每张唱片当小说来做,像张艾嘉的《忙与盲》与陈淑桦的《想我这样的一个女人》,至今仍是经典得可以的作品。

我提的,都是旧的,都是小朋友陌生的作品。当然,经典不一定要旧的好,新的经典也在浮现中,这里只是略举一二。

以后有机会,再来谈谈当代,或可能成为后代的乐迷当成经典的作品,比如Black Pink与BTS。

【免责声明】

“爱生活iLifePost”网站欢迎读者/网民留言,创造友好交流空间;唯网民留言皆不代 表本网站立场。本网站有权删除任何人身攻击、鼓吹种族宗教隔阂、诽谤造谣、 网络霸凌等煽动性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