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六使接陈嘉庚巨商棒子
筹办南大传为佳话

因为南洋大学才有了下面这一段涉及政治与教育的千秋大业的斗争。

人物的第一主角是陈六使(1897-1972),终年75岁。他与陈嘉庚不是亲戚,但是来自福建省同安县集美社人(现已改称厦门市集美镇)。因此他们也不时被外界误以为有亲属关系。但不争的是,他们都有一颗热爱中华文化的决心。虽然陈嘉庚(1874-1961)比陈六使长23岁,也是后者的偶像,但他们两人的后期命运又是各不相同,一喜一悲,令人扼腕。

南洋大学是华侨领袖陈嘉庚(右)和陈六使(左)倡导创办的,创办初期,得到各华社会馆和华侨支持,一时轰动东南亚,特别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
南洋大学是华侨领袖陈嘉庚(右)和陈六使(左)倡导创办的,创办初期,得到各华社会馆和华侨支持,一时轰动东南亚,特别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

陈嘉庚曾在新加坡叱咤风云一个时期,约有三、四十年左右。在1950年离开新加坡返回中国定居,而在1961年病逝。他的功绩被圈定在福建省的集美和厦门,也备受中国政府称颂。在集美市的陈嘉庚纪念馆涵盖了他的一生为商不忘教育的精神,也配有许多历史图片和宝贵资料,包括他在马新办报的过程,这两份报纸就是《南洋商报》和《南桥日报》。但最令人称颂不已的是他在1921年开办的厦门大学在今天成了一座历史丰碑。因此他的晚年是在安定的生活中度过的。

陈六使在1916年来新加坡后,先在陈嘉庚的公司任职,后来自行创业。在50年代韩战时靠胶价猛涨而累积万千资产。当陈嘉庚离开新加坡后,陈六使便接过陈嘉庚的棒子成为怡和轩俱乐部主席、福建会馆会长及中华总商会的领导人。

创立大学纪念先辈

在50年代头角峥嵘的陈六使也取代了陈嘉庚的地位,在马新成为呼风唤雨的巨商。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是在1950年9月9日当选福建会馆会长后,他首次提出要在新加坡创建一间华文大学。他说,希望华侨在马来亚(包括新加坡)创办一大学,目标是在5年内完成。若在10年内尚不能实现,则华人将被视为落伍。如欲使马新华人永存,就必须自行创立大学。

勇于创业而其后又有所成者,左起:陈嘉庚、李光前(陈嘉庚女婿)及陈六使无疑是最响亮的名字。
勇于创业而其后又有所成者,左起:陈嘉庚、李光前(陈嘉庚女婿)及陈六使无疑是最响亮的名字。

他也宣布如果能向华社筹得三、五百万元之数,他愿意以一元对一元作为回报。

有关计划在筹备3年后,终于在1953年梦想成真。除了福建会馆捐献500依格(英亩)的裕廊土地供建校外,陈六使个人也捐助5百万元;再加上民众对陈六使的号召给予积极响应,很快又筹得5百万元。基本上已有足够的资金大兴土木。

当来自马新279个社团代表于1953年2月11日在新加坡举行大会时,一致通过成立以陈六使为首的筹委会。筹委会快马加鞭于同年2月20日举行首次会议,且一致通过采用“南洋大学”作为校名,以纪念先辈南来开荒拓土的功绩。紧接着,在同年的7月26日,恭请陈六使主席在裕廊校址为“南洋大学”主持奠基动土礼(1958年才举行开幕典礼)。这象征着第一间海外的华文大学将在新加坡拔地而起,也算是在中国领土以外建立起的第一间华文大学。

1955年8月21日,陈六使、连瀛洲陪伴英国殖民部大臣Alan·Lennox-Boyd与首席部长David·Marshall到裕廊山顶探视兴建中的南洋大学 。
1955年8月21日,陈六使、连瀛洲陪伴英国殖民部大臣Alan·Lennox-Boyd与首席部长David·Marshall到裕廊山顶探视兴建中的南洋大学 。

由于建设校舍需要时间,筹委会在陈六使领导下,决定在1955年暂借用华侨中学及中正中学课室上课。先开办短期的进修班,为期三个月。在3月14日开课时,录取进修班学生497名。

为与时间赛跑,陈六使也希望尽快物色到适当人才担任南洋大学首任校长。原本有意邀请胡适(前北大校长)或梅贻琦(前清华校长)出任校长,但被婉拒后,乃在1953年12月13日委托银行家连瀛洲前往美国邀请林语堂出任校长。

过于自负踢到铁板

林语堂的女儿林太乙(曾担任读者文摘中文版总编辑17年)在1991年出版其父亲的《林语堂传》中有一个章节是“南洋大学的校长”;而在《林语堂评说70年》一书中,其中两名作者徐讦及施建伟的纪念文章中也都有引用林太乙提及其父在南大任教事。她说,在1954年时,南洋华侨连瀛洲(银行家)受委托到美国拜访林语堂,邀请他来新加坡出任南洋大学校长,但理事会有列下三个条件:(一)必须是新加坡当局可以接受的;(二)既不能是共产党,也不宜是国民党员;(三)必须具有国际声望而又为南洋人士所崇仰者。

林语堂的全家福,父母中间者是林太乙。
林语堂的全家福,父母中间者是林太乙。

由于要符合三个条件的大学者并不多,结果理事会接受对林语堂的聘请。无可否认的,林语堂是有学问的,也曾在20年代担任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他是应林文庆之邀而到来开设一个有水平的国学院。除了聘用鲁迅(1926年只逗留4个月即转赴他校)外,也有沈兼士及顾颉刚等名人。但问题是,厦大拿不出资金来发展国学院。有了这个经验后,林语堂于1954年1月9日致函陈六使之时,就在信中提及若要办成东南亚第一学府必须要有雄厚的基金,同时校长要有职有权。不过,林语堂在动身前,并没有请教胡适或梅贻琦去南大的意见,结果到新加坡不久后就撞板,这是过于自负所致。

林语堂在1954年10月2日飞抵新加坡,随身也有一批教授和学者。其中一人黎东方教授原是韩江中学的教务主任。就这样,第二位主角林语堂(1895-1976)登场了,他是福建省漳州市人,终年81岁。先后在中国的圣约翰大学考获英文学士,及后在美国哈佛大学取得文学硕士和在德国莱比锡大学考获语言学博士。毕业后曾在中国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 、厦门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任教,也曾担任台湾外交部秘书及联合国教科文机构美术与文学主任。与此同时,他也是一位知名作家,所出版的专集近20本,其中《吾国吾民》及《京华烟云》(后被拍成电视剧)为热门作品。
【免责声明】

“爱生活iLifePost”网站欢迎读者/网民留言,创造友好交流空间;唯网民留言皆不代表本网站立场。本网站有权删除任何人身攻击、鼓吹种族宗教隔阂、诽谤造谣、网络霸凌等煽动性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