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傅 75:
姐妹档逆市守业 传承金花光芒

夏玉诗(左)和夏玉碧继承祖业,继续推广传统金花制作这门老行业。
夏玉诗(左)和夏玉碧继承祖业,继续推广传统金花制作这门老行业。

老槟城的福建人习俗,为人女婿者在婚后的首次过新年,即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之前,必须携带新婚妻子回娘家,同时还要奉上猪脚、酒、甜糕,以及缺一不可的礼品,还有一对蜡烛和一对金花,这就是传统闽南风俗流传下来的“蜡烛花”。

所谓的“蜡烛花”,也寓意弘扬传统孝道。此外,金花也是神台上常见的供品,尤其在物资缺乏的年代,住宅或庙宇的神台都摆设着大大小小颜色艳丽的金花,寓意祈求合家平安、荣华富贵。

现今厂家大量生产的纸质金花,已失去艺术的价值性。
现今厂家大量生产的纸质金花,已失去艺术的价值性。

好景大不如前

金花就是纸扎师傅用纸制作的假花,多数用于寺庙、宗祠、华人传统佳节、喜事或祭奠仪式等,金花的花瓣染有各种颜色,并且染了蜡,才能凸显花瓣油光靓丽,搭配金银铝箔纸制成的叶子,便是精致美丽的金花。

槟城硕果仅存的金花师傅,人称金花婆婆的孙金莲,于2010年10月2日安详离世,享年92岁。金花婆婆的女儿夏玉碧和玉诗继承母亲这门古老的手艺,继续在槟城椰脚街神料店制作金花。

夏玉诗说,制作金花是祖传的传统手艺,也是母亲多年坚守的古法技艺,虽制作金花工序繁琐又费时,市场需求也日益减少,她依然继承祖业,主要原因还是不舍这门传统手艺失传。

她坦言,制作金花这门手工艺,单靠她一双手也无法大量制作,而且一般上华人一年才换一对金花,店里主要的业务还是售卖神料和其他纸品来维持。

“50多年前,槟城所有的神庙都采用金花,所以订单特别多,但现在越来越多人以鲜花取代金花,销量也大不如前,目前大概只有20%的神庙使用金花。”

曾在60年代非常盛行的金花,如今演变成纸扎品的小装饰。
曾在60年代非常盛行的金花,如今演变成纸扎品的小装饰。

送金花习俗失传

在物资缺乏的年代,加上人们为节省,价格廉宜的金花便是日日的首选,更是神台和神坛不可或缺的供品,传统住宅的神台,通常是使用一尺高的金花,而神庙使用的金花则从一尺半至12尺高左右。但,如今这种手工制作的金花已经卖少见少了。

她继续透露,福建人居多的槟城,加上闽南风俗的盛行,传统华人婚后的第一年,早期的女婿会在第一年陪妻子回娘家时,必须携带“蜡烛花”,其中金花是绝对不能少的礼品,以便让岳父母家的神台装饰可以迎新送旧。

不过,随着时代的演变,现今年轻一辈女婿的年礼已经简化,甚至被各式各样的礼篮替代,甚至也有人已经没送年礼了,而住宅和庙宇的金花也被鲜花取代了。

此外,传统福建人在年初八晚用来拜天公的烧猪、蜜饯及其他供品都会用金花来做装饰,惟不同的是,用来装饰烧猪的又称之为烧猪花,而插在蜜饯上的则叫蜜饯花。

为了迎合市场需求,纸扎铺也开始转型售卖鲜花来取代传统金花。
为了迎合市场需求,纸扎铺也开始转型售卖鲜花来取代传统金花。

跨南洋的手艺

夏家两姐妹多年跟随母亲学习而练就了熟练的手法,而且相信她们也是槟城唯一仅存的手工制作金花师傅。

她们透露,父亲夏亚灶在17岁那年,从中国来到大马,凭着这门祖传手艺,即靠制作金花养大8名子女。60年代初,每间庙宇都使用金花,因此订单如雪片而至,父母忙不过来时,他们就会主动帮忙。

尤其是每年华人农历新年来临时,他们一家大大小小就会围在一起制作金花,虽然大家都忙得停不了手,但一家人一起边做边聊,享受天伦乐的场景,也是她们兄弟姐妹最怀念的美好童年记忆。

而母亲孙金莲在74岁时,才正式开始向父亲学习制作金花。后来父亲不幸逝世,母亲独自坚守这老行业,甚至在她90多岁时还坚持到庙会摆档展示及示范,以及不厌其烦地为民众解答制作金花的习俗和技巧。直到母亲在2010年逝世后,夏家姐妹俩才接手这门绝活。

姐妹俩在交谈过程中,透露着无限唏嘘,夏家金花这门传统手艺经得起岁月的洗礼,却又要面对现实的残酷,最棘手的是大幅度调涨的租金问题。

“现在订单少,租金却一再调涨,已经超过3倍,根本负担不来,所以被逼搬迁,但搬迁时又没办法把所有古老的工具都带走,制作金花过程非常复杂,盈利微薄,想放弃又不忍心,所以只要有订单还是继续做下去。”

至于接下来有没有人会继承这门传统手艺,对于夏家姐妹俩都一致表示这还是一个未知数。